在佛寺镇佛寺村,有一座青砖黛瓦、古韵悠悠的“禾土农家书屋”。书屋的主人,是沈阳师范大学的退休教授佟立。佛寺村是他的故乡——一个较好地保留着蒙古象棋、蒙古医药、乌力格尔、马头琴等特色非遗文化的蒙古族村落,更是他播撒书香、传承红色血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
佟立一直致力于民族教育的研究。他曾担任辽宁省民族科普协会理事长、辽宁省蒙古族经济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并先后荣获辽宁省及国务院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2022年,退休后的他怀着对家乡的深情,自筹资金30余万元,将一座破旧民宅精心修缮,改建成了风格独特的农家书屋。书屋面积300多平方米,藏书40000余册,涵盖了党建文化、经史子集、农林牧渔、诗词歌赋、儿童读物等。
2023年9月,佟立荣获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颁发的“最佳藏书人”称号。
忠心向党志不渝
红色基因代代传
这座书屋,凝结着佟立深厚的家国情怀。他动情地说:“佛寺村承载着太多的儿时记忆,在这里,我度过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读书时光,并于1980年考上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是佛寺的山水、乡情培养了我。”
据佟立讲述,早年,父亲曾在瑞应寺出家学医,后来,毅然参军投身革命,历经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烽火,也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了红色基因。在党的培养下,佟立读书成才,走上了工作岗位。退休后的佟立,希望利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积累的图书,为乡村振兴和文化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2023年“七一”前夕,沈阳师范大学第三党支部在禾土农家书屋开展了“捐书助教”主题党日活动,让红色精神在书墨飘香中赓续。三年来,书屋已举办阅读推广活动20余次、农业及信息化培训30多场。
移风易俗育乡情
书香浸润促振兴
书屋建成后,迅速成为当地村民的精神乐园。“忙时干农活,闲时逛书屋”渐成佛寺村的新风尚。村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出现了“四多四少”现象——唱歌跳舞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阅读学习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关心孩子教育的多了,闲扯家常的少了;参与公益的多了,宅家烦闷的少了。佛寺村“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这座书屋还肩负着非遗文化传承的使命。书屋里特别设置了民族团结、民间文化等图书资料的展示区,并多次承办了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如乌力格尔、蒙古象棋、民文书法)的培训活动。这些举措,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厚植了家国情怀,更在加强思想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师者躬耕在乡土
立德树人育禾苗
“禾土”之名,取自“汗滴禾下土”的诗句。关于书屋名字的由来,佟立说:“‘禾土’寓意着书屋要成为爱农、乐农、助农的阵地,也寄托着心系祖国的‘禾苗’、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教育初心。”这里已成为佛寺村孩子们的课外乐园。佟立利用自己三十余载的教育工作经验,开展了青少年科普和阅读推广活动,并举办村民家庭教育讲座,促进亲子和谐、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
“禾以土扎根,人以书明智”。“禾土农家书屋”满载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赤诚,秉持“公益、共享、开放”的理念,以多元化服务吸引读者,让书香浸润心田,逐步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家园”。
书屋里的珍藏
跨时空的回响
近日,书屋特别设置的《红色记忆》展板格外引人注目。这里陈列着佟立的父亲色音巴雅尔在抗美援朝时期荣获的军功章、奖状以及使用过的书包、军帽等珍贵物品,向人们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色音巴雅尔,1926年出生于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一个牧民家庭。1947年,瑞应寺百余位小喇嘛脱下僧袍,投身革命(蒙民十一支队),色音巴雅尔便是其中一员。凭借医术,他成为一名军医,并于1948年春秘密入党。他先后参加了解放战争中的热辽剿匪及辽西、辽沈、华北战役。1951年,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亲历了铁原反击战、上甘岭战役等重大战役。1954年末,他转业至佛寺镇医院,直至1983年离休。
展品中,一张印有五十年代初期露天煤矿生产场景的明信片和一枚志愿军战士专用空白信封显得尤为珍贵。经鉴定,明信片所摄应为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建厂初期的景象。佟立深情地说:“这是父亲在战场上一直珍藏着的。建国初期,家乡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对浴血奋战的父亲而言,是巨大的鼓舞和精神动力,激励他奋勇杀敌,期盼早日凯旋,投身家乡建设。”
这些静默的展品,与4万余册书籍一起,在“禾土农家书屋”中交织成动人的红色乐章,连接着过往的烽火与当下的书香,见证着信仰的传承与乡村的蝶变。书屋不仅满足了爱书人的阅读需求,也让每一位来到书屋的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白 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