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锤炼党性  推动发展
  创建文明城市 阜新势在必行
  让“文明之花”结出“幸福之果”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整治环境  扮靓家园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8月17日
 
让“文明之花”结出“幸福之果”
——记“全国文明村”阜蒙县建设镇德一村
2021-8-17
 

在阜蒙县建设镇德一村采访,仿佛漫步在世外桃源: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雨后的河水清澈舒缓。小河旁边,是3000平方米的红色主题文化广场和3300平方米的法治文化广场,秋风阵阵,让村民的笑声、歌声传得很远。广场东边,京桃树已经结出果实,紫卉槐茂盛地生长着......

此时,记者已经将这个村与“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清晰完美地契合起来。

德一村属合并村,有土地近2万亩,辖10个自然组,645户,2345人,分5个党小组,有党员59名。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30人,并于2019年全部脱贫。近年来,德一村把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作为重点工作,坚持“打基础、建平台、抓提升”思路,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农村无大路,常年车马稀,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有货卖不出,致富一场空。”这是过去德一村的真实写照。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与他们的生活状态、居住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德一村聚焦“产业强村”,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着力夯实全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建设,硬化路面10公里,生态治河9.8公里,绿化植树12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158盏,新增垃圾箱37座,安装自来水520户,修建286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1600平方米的街心休闲广场。如今,走在德一村宽敞的马路上,处处是鸟语花香,风景掩映间潜移默化地滋养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德一村的名字来源于徐德一烈士,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孕育着丰富的红色基因。为了传承发展红色基因,用红色教育引导群众、凝聚群众,德一村建设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的红色主题文化广场,分设5个展区,重点宣传徐德一烈士事迹和蒙民大队道尔吉同志的革命事迹。在广场中央,设有党旗雕塑。每逢“七一”,全镇各村党支部自发组织党员开展“党日”活动,讲党史,忆初心,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成为全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德一村投资70余万元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占地3300平方米,悬挂各种法律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板200余幅,并在广场上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利用歌曲、快板、秧歌、广场舞等形式,将抽象的法律知识直观展现给群众,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德一村邻里纠纷的少了,孝敬公婆的多了,违法违规的少了,助人为乐的多了。

德一村坚持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落到实地、取得实效。例如,德一村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弘扬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羊毛毡,传承发展好这一传统工艺。在此基础上,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将这个非遗第五代传承人李广文创办的家庭小作坊建成羊毛毡厂扶贫车间,年可生产5000平方米羊毛毡,利润50万元,让90户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让群众生活质量稳步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形成全村群众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下一步,德一村将持之以恒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十四五”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目标,涵养时代风尚、锻造核心价值,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家门口”“心坎上”,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广大群众,让“文明之花”结出“幸福之果”。

(阜新日报)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