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副刊     <<上一版    
  鲐背之年忆人生  幸福生活谢...
  党旗指引永向前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1年6月28日
 
鲐背之年忆人生  幸福生活谢党恩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白 音
2021-6-28
 

血泪饥寒伴童年,

解放翻身见青天。

严寒过后春风暖,

共产党恩重如山。


我出生在旧社会,那时家中特别贫困,父亲因病瘫痪在炕,母亲眼睛不好,也不能下地劳动。

为了糊口,我12岁起就给人家放牛、放羊。我家就在妈妈头山下,放牧时看见家乡的大山,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度日如年的我真是想家啊!

13岁那年,日本人要劳工,平均六个劳动力摊一个。有几个人雇我替他们当劳工,每人出五斗粮。我就到英石矿报名,日本人说,“小小的不行。”我说,“我家大人有病。”一个管工地的中国人说:“叫他干干看吧!”就这样,我被留下了。我被安排了许多重活,年少的我干不动,经常被打。好心的冯大喜大叔代我向管事说和,于是我回家卖了一石五斗粮,得了80元钱,用这些钱换来了一把手锤。这之后,我的工作就变得轻松些了,管事安排我每天用手锤把大石头凿成小块。我足足当了6个月劳工。

14岁起,我就给人家耪青、扛活、学木匠。父亲1948年去世,就在那年,家乡解放了,我家分到了土地。到了1950年,家中境况有了好转。我和母亲商量要上学念书,母亲同意了。我11岁时曾在本屯私塾馆念过一年书,除三本小书外还念了大学、中庸、论语等,这次上学就在王府完小上了五年级。六年级时,我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初中二年级。

后来,我怀着一颗感恩和崇敬的心,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1953年7月1日,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县一中、二中、蒙中2800名初高中学生中唯一一个学生党员。


广阔天地当农民,

苦干实干不图名。

幸福见到毛主席,

党的光辉照前程。


1954年,我初中毕业。毛主席号召“把初中高小毕业生送到农村搞互助合作运动”。我积极响应毛主席号召,写申请要求下乡当农民,学校还开了欢送会。我来到县里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当了社员,从小干惯农活的我表现得很内行,因而受到社员们的称赞。

一年后,《辽宁日报》记者来采访我,把我参加农业生产的事迹写成了一万字的长篇通讯《光荣的一年》,于1955年9月2日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村党支部书记、社主任、我母亲,还有两名社员及蒙中校长等人记述的与我相关的6篇文章,也陆续在《辽宁日报》上发表。我被选为“辽宁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年底又被选为“辽宁省劳动模范”。1956年,我被辽宁省共青团代表大会选为团代表,又被选为共青团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5月15日,全国团代会开幕,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参加会议,邓小平总书记代表中央致词,我在现场激动得热泪盈眶。5月25日,闭会那天,在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发表了简短讲话,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与我们这些代表合影留念。从北京回来,锦州地委教育局、团地委带领我到各市县作报告,营口、抚顺等地也纷纷邀请我去作报告。一个多月时间,我先后作了33场报告,听众近6万人。


民歌孕育蒙古剧,

填补空白壮民魂。

先辈遗产不能丢,

传承发展育后人。


1980年,县委把我从乡党委副书记位置上调到县文化局任副局长兼县民族文工团书记、团长。

蒙古贞地区是民歌之乡,有很多叙事体民歌。根据群众要求,我们把叙事体民歌编成蒙古剧演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蒙古族人口较多的5个乡镇,相继成立了业余蒙古剧团,将叙事民歌改编成了蒙古剧。除了在本乡演出外,剧团还互相串换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当地独特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我深知,民族语言是根,文化艺术是魂。我曾多次到北京向国家民委和文化部汇报相关情况。后来,我参加了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和少数民族戏剧家学会,由此认识了很多戏剧家。1983年11月,我邀请来自北京的12位专家到阜新观看蒙古剧,省文化厅还派出6名专家来到阜新,这18位专家调研了县文工团以及5个乡镇业余剧团,3天观看了6场蒙古剧,并开讨论会。大家热烈发言,中国曲艺戏剧家协会主席薛若怀说:“阜新演的不仅是剧,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蒙古剧,蒙古族人民没戏剧的历史已经结束了。”专家们回到北京后,给国家民委和文化部写报告,经批示,1984年2月,《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剧填补了蒙古族人民没有戏剧的历史空白》。中央电视台也播放了这一消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派出5名专家来阜新考查,到县文工团和各乡镇看戏坐谈,感到非常满意。回去时,专家们带走了剧本《乌银其其格》,准备到呼和浩特排练演出。省文化厅和省民委发来喜报,祝贺蒙古剧演出成功。县委决定在文工团增加23名蒙古剧演员,成立蒙古剧团,一个单位两个名字即蒙古剧、文工团,即能演歌舞也能演蒙古剧,演员可调配使用,由我担任书记、团长。同年6月,国家民委和北京市民委调蒙古剧团去北京演出,国家民委副主任洛布桑跟我说:“看蒙古剧我三次落泪,你们演出很成功要坚持下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文化厅邀请蒙古剧团到呼和浩特演出,在那里演出两场,又到土默特左旗演出两场。回来后,又到哲里木盟、兴安盟、昭乌达盟等地演出多场,《哲里木日报》上还发表了9篇文章来赞扬蒙古剧。


耄耋之年心不老,

老有所养国策好。

幸福生活无忧虑,

党的恩德比山高。


对我来说,文字几乎成为了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在职期间,我曾写过六部蒙古剧,有的是与人合写的,有的是自己单独写的。

著书习字,老有所为。退休后,我开始研究民族文化、民族历史、民族医药等。我和韩起祥合作写了一部民俗类电视连续剧剧本《两个月亮和两个太阳》,自己又写了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剧本《长城情》。此外,我还编写了蒙古族历史书《缔造大蒙古帝国的功臣们》《成吉思汗以少胜多用兵如神》《成吉思汗文化在蒙古贞》等,又和丁振阳合作写了《赵塌鼻子传奇》《民族教育家白遇阳》等书。应内蒙古京剧团的请求,我还写了一出七场京剧《隆庆议和》。退休后,我先后出版了19部书,约350万字。2019年,我被评为市“老有所为之星”。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