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而更广阔的舞台在线上。“官营子”品牌的杂粮、红薯粉、大米,正通过电商搭建的“云端高速”,从田间直达千家万户的餐桌。农场负责人王岩正在叮嘱工人要坚持用老手艺、老方法制作出纯正的地瓜粉。“让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放心,品牌才能立得住!”他的话语掷地有声。
民生“生辉”——幸福生活的N种可能
采访中,令我眼眶发热的是村民们眼底跃动的光,我的镜头记录下无数个“破防瞬间”。在智能化温控大棚里,沾着晨露的油桃映红了张婶的笑靥,她粗糙的掌心小心托起果实,眼角褶皱里盛满丰收的甜;幼儿园农耕课上,孩子们踮着脚尖摘下枝头番茄,红扑扑的脸蛋与果实相映成趣,兴奋地说“在大棚里上农耕课比玩手机有意思”;养老服务中心的张大爷攥着体检报告,感慨 “家门口就能体检,比去县城医院方便十倍”;当非遗“跑黄河”的锣鼓声炸响村庄,九曲黄河阵里灯光流转,游客与村民踏着鼓点共舞;已脱贫户石大哥站在 80 平方米的新楼房里,摸着光滑的瓷砖墙说 “老宅子置换新房还找了 10 多万”;餐饮店老板笑着说:“我们是享村里的福呀,比打工那可强多了,现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爸妈都在身边,感觉特别幸福。”村民丁大叔激动地告诉张庆年:“书记,我的存款过百万了。”村民赵海峰的话让我印象深刻:“张书记带头垫钱修路、建大棚,我们信他!他能带我们过上好日子。”
这些画面的背后,是官营子村“四个一百”目标的落地:百年不用打井、百年不用盖房、存款超百万村民超百户。电商小店不断弹出的订单,让我忽然理解了张庆年常说的“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内涵。
更难得的是,官营子用“民主议事”凝聚人心。在一次土地整合会议上,村民争相发言,最终举手表决通过方案。这种“商量着办”的民主,让政策落地少了阻力,多了温度。
生态“逆袭”——从沙地到绿洲的奇迹
初春的清晨,我与张庆年书记漫步在官营子河畔。微风拂过,河面泛起粼粼金光,一群鸿雁时而低掠水面,点起圈圈涟漪,时而引颈高歌,在岸边悠闲觅食。举目四望,樟子松苍翠挺拔,旱柳柔枝轻摆,与清澈的河水和谐相融。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让我几乎忘却了脚下这片土地曾有的伤痛。“你看那些鸿雁,前些年哪敢在这儿落脚?”张庆年的声音将我拉回现实。是啊,谁能想到,眼前这绿意流淌的村庄,曾是科尔沁沙地边缘的“重灾区”?他告诉我,过去,村里三分之一是沙化地。张庆年带我走进一片防护林。他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像拍着老伙计的肩膀:“你看这棵树,是我1999年在河滩上种下的。洪水冲了,风沙埋了,就再种!一棵树栽十年,总能活。”他语气平静,却透着“愚公移山”般的笃定。
正是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梯田锁住了水土,林下草毯覆盖了沙丘,河道重现清流。官营子村的森林覆盖率从昔日的荒芜攀升至34%,如同为村庄披上了坚实的绿甲。更可喜的是,这抹来之不易的绿色,引回了翩跹的候鸟,它们在河面点水的姿态,是生态复苏最美的诠释。“这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游客刘晓静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昔日的风沙迷眼之地,如今已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乡村旅游名片。这场从“沙地”到“绿洲”的生态逆袭,种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希望之种。当我按下快门,捕捉鸿雁掠过新绿的树梢,我明白了,这抹绿色,是奋斗者用汗水浇灌出的、最动人的奇迹。
躬耕“陀螺”——村支书“拧紧发条”的振兴年轮
与官营子村相伴的岁月里,我的采访本一页页烙满了张庆年忙碌的印记。他永不停歇的日程,成了我记者生涯中最具力量的“新闻现场”。难忘那个秋分日。晨光中他调试数智平台,晌午与专家敲定玉米单产方案,暮色里,他匆匆赶往养殖区查看待产的牛羊。月光下,他浸透汗水的衬衫后背凝结出盐霜,这位年过六旬的村支书却笑称:“我的时间表里没有双休日。”卫生室输液时的一幕让我鼻头发酸:冰凉的针头扎在手背微微颤动,他对着手机外放器沙哑地协调敲定蔬菜订单,连声咳嗽。当我提出采访,他努力想开口,喉咙却嘶哑得厉害。那一刻,我以为他总该歇歇了。谁知,下午那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田埂上,裤腿高卷,双脚沾泥。村民们说他“像拧紧的发条”,而我看见的,是这永不松懈的“发条”,正推动着乡村振兴的车轮滚滚向前。
土地,是他运筹帷幄的棋盘。当全村80%耕地实现“按等定价”流转,奇迹悄然发生:村民霍相卫将分散的三块薄田整合成一片沃土,收割成本从每亩80元直降至60元;丁云平则把12块零星地块流转出去,转而承包农场连片的43亩土地种植辣椒,从无奈的“弃耕户”蝶变为自信的种植大户。
记录者的使命与感动
村口的路灯次第亮起,光晕如星河铺展,“官营子模式”的星火已在蒙古贞大地上燎原。九年光阴流转,我记不清多少次走进官营子村。镜头曾定格搬迁新居的笑颜、丰收田野的奔忙、“跑黄河”灯阵的流光溢彩;笔端流淌过党建引领的坚定、土地共融的智慧、科技赋能的脉动。官营子的蜕变,是阜新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更是中国农民磅礴创造力的璀璨结晶。
何其有幸,作为记者,我得以成为这场乡村巨变的忠实记录者与见证人。此刻,我的指尖敲击键盘,那个凌晨五点,披着露水疾行的身影仿佛又跃然眼前,张庆年用行动为我刻下最深的职业烙印:最鲜活的新闻故事,不在通稿的字里行间,而在沾满晨露与泥土的田埂之上;乡村振兴最深沉的力量密码,不在文件的宏图里,而在那些如他一般,将根系深深扎进土地、将心血浇灌给乡土的灵魂深处。当千千万万个“张庆年”如春犁般俯身大地,一粒信念的种子破土之声,终将汇聚成响彻山河的春雷。
而我?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希望的田野,用笔尖传递泥土的芬芳。因为这片土地上滚烫的乡村振兴故事,永远值得被倾情讲述。正如张庆年被汗水浸透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力透纸背的箴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而奋斗本身也是一种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