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春雨后,阜新镇巴扎兰生态经济示范工程区群峦叠翠,美不胜收。
“为了改良荒山土质,我们林业人将土一袋一袋抬到山上。山上没有路,就用脚踩出路。为了节省时间,常常用干粮简单充饥。”站在阜新镇巴扎兰生态经济示范工程区的山顶,县林业草原局生态修复办负责人海涛说。
他的身边,是一座人工修建的圆形蓄水池;他的身后,是无数个由山头、沟坡组成的青绿色环状梯田。曾经,这里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荒山,由于多为石质山地,土层很薄,林木很难成活。每次大风起,都是黄沙飞。而现在,这片黄色被绿色锁在了脚下。
巴扎兰生态工程范围涉及阜新镇巴扎兰村、公官村和巨力克村,规划面积2万亩,全域分布26个山头,具有代表性的山头有6个,最高海拔460米。工程于2021年开始建设,创新采用环山等高水平阶整地和竹节壕节水挖坑方式,配合使用客土栽植技术,栽植油松、樟子松营养杯苗,配合试验碎石覆盖、地膜覆盖、绑缚架杆等保水抗旱措施,进行了一系列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中幼林抚育和补植补造工作,形成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错落分布,乔灌花草辉映成趣的生态格局。
作为“阜新市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的精品工程实施区,我县在巴扎兰石质山的绿化过程中实现了4个突破,为石质山困难立地大面积造林绿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是使用针叶树容器大苗雨季造林,解决了浇水难、成活率低的问题,实现成活率、保存率均突破80%。二是坑埂播种灌木、草籽,实现了当年灌草全覆盖,取得乔灌草混交、针阔混交、色叶混交、荒山造林混交模式新突破。三是采用水平槽整地、扣地膜保湿、石子覆盖保湿技术,有效留住“天上水”,减少地表水蒸发,既能抗旱保成活,又减少了水流失,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方面积累了新经验。四是在造林绿化的同时,引入观赏型、经济型树种,色叶搭配、花果搭配,兼顾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对全县荒山造林起到一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到环境优美的生态风景区,巴扎兰工程区土地之变,得益于持续不断地造林、治沙,让这里的山、水、林、湖、草、沙形成了和谐的整体。目前,工程全部建设完成,植被综合覆盖度超过90%。
下一步,我县将大力推广巴扎兰生态工程区石质山造林新模式,向荒山石质山要生态、要效益。同时,结合林下经济发展需求,在原有针叶树种保存完好的基础上,在行与行之间栽植山枣等经济树种,破解“绿”与“利”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良性互补和循环,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常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