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强化“三个意识”  真心为民...
  用地域村风吹熟“土味”餐桌
  “春风行动”帮农民工找工作
  凝聚榜样力量  筑牢忠诚警魂
  最美夕阳红 奋进新时代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03月29日
 
用地域村风吹熟“土味”餐桌
——沙拉镇朝代营子村挖掘地域潜力做强本土品牌走笔
2021-3-2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饮食需求已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溜达鸡”“笨鸭蛋”“土猪肉”……成为人们炙手可热的抢手货。然而,受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和养殖场所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在城镇内开展大规模“绿色餐桌”供给基地,不具条件,也不现实。而城郊就能让“土味”香飘餐桌的愿望成为可能,尤其是具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村镇,会让舌尖上的文化平添一道别具风味的佳肴。

阜蒙县沙拉镇朝代营子村,就是这样一座能让梦想成真的天然宝地。

这个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蒙古族村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优势、种养殖经验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

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朝代营子村地处沙拉镇中南部,与阜新市新邱区隔道相望,与阜蒙县城毗邻,京哈高铁和新义普铁横贯东西,101国道贯穿南北,长深高速抬眼可见,阜新市外环线环抱其间,巴新铁路、沙十线公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朝代营子村是典型的丘陵地貌区,地势平缓,低丘起伏。全村土地面积1.8万亩,森林和植被面积达3000亩,占总面积的1/6。植被丰盈,松、杨、柳、榆、槐、枫等树种,或盎然在小村周围,或婆娑于院落之间,一条常年不息的八道河蜿蜒环抱着小村,静静地流淌……炊烟在绿荫间袅袅,鸡鸣与鸟鸣相闻……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俨然是一座天然氧吧!

全村耕地近7500亩,土质泾渭分明——八道河两岸的大片土地,由于长年淤泥堆积,土质肥沃,村民常种植玉米、高粱、大豆和马铃薯等农作物,成为喂养该村几百年之久的粮仓;而其丘陵坡地则多为沙瓤土质,村民们多种植谷子、红薯、花生和小杂粮,这些农产品曾经以口感好、无污染等良好口碑,在新邱地区和阜蒙县城内小有名气。

17世纪20年代,朝代营子村的先民从阴山和黄河之间的黄河套地区千里东迁而来,逐水草而居,与本地的土默特、兀良哈、察哈尔等部落的居民和睦相处,垦荒牧羊。400多年的半耕半牧生活,使朝代营子村这个蒙古勒津部落的后裔,对畜牧业发展有着与生俱来的天赋。

调查显示,该村现有一家年出栏量1.8万头的育肥猪招商引资项目,另有年出栏量2万多头的仔猪培育基地已签订落户合同;有存栏量300头的一家养牛小区;有存栏量100余头的育肥牛项目申报审批。同时,全村拥有养牛大户20户,养羊大户18户,散养户几乎遍及每家每户。据不完全统计,仅养殖一项,平均每年为养殖户带来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占全年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朝代营子村现有村民480户、1503口人,80%都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蓝色民族,民族文化底蕴厚实。他们能歌善舞,能骑善射,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多年前,这个村就成立了蒙古剧团,剧团常年活跃在村落与田埂之间,运用蒙古剧、胡尔沁说书、蒙古族歌舞等多种曲目形式,赞美祖国、歌颂党、抒发家乡情怀,讴歌身边的典型事例。而村两委班子成员更是这支剧团的领导者和参与者,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更是阜蒙县迎宾团成员中的砥柱之一。

所有这些,都为打造民族的、绿色的特色美食,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潜力。

巨擘蓝图徐徐展开

多年来,朝代营子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合本村实际,向土地要“黄金”,大搞高效农业山药种植和野山椒种植试验田,取得预期效果;目前,还在申请1000亩高效农业实验项目和3500亩光伏项目;同时,倾心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工程,使年出栏量1.8万头鹏远育肥猪项目落户该村,壮大了村集体收入;另有一处年出栏量2万头的仔猪项目也已经签订合同,正在流转土地中。

然而,所有这些还没有形成本土特色,本村的地利优势、自然资源和养殖人才这些地域潜力还没有真正得到发挥。如何让这些优势攥成“拳头”,合力出击,强势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是新一届村两委成员亟待思考的问题。

目前,朝代营子村两委已有筹谋,并已经形成前瞻性规划。在最新起草的五年发展规划中,朝代营子村决心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多路出击,有针对性地打造本土品牌,形成产业链条,让土特产走向城市的餐桌——

在种植业上,从改良土壤入手,使耕地从“绿色”向“有机”转变,种植绿色有机特色稻谷、花生和红薯,并注册商标,形成产业链。

同时,大力扶持庭院经济,家家户户种植无污染、无公害尖椒、架豆、茄子等蔬菜,形成产品,增效增收。其实,早在3年前,该村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尝试了:他们通过这样的蔬菜原材料生产的“华翠居”牌酱淹下饭咸菜,以不含防腐剂和添加剂,酸辣可口、回味绵长的独特味道,刺激着人们的味蕾,以5元一袋的高价销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

在养殖业上,利用植被和林荫开办绿色阳光的天然养殖园区,散养牛羊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让它们吃青草、喝山泉、自然生长,从而形成“土字号”品牌“分母”,丰富营养人们的餐桌。

在民族文化上,利用地理优势和民族文化沉淀,大力发展旅游业,做强文化餐饮“套餐”。历史的变迁、时代的更迭,造就了蒙古族多元的民族文化和豪爽好客的性格。同时,朝代营子村与新邱区接壤,百年国际赛道城抬眼可见,距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也不足3公里。为此,朝代营子村计划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元素,打造独具民族特色的民族度假村——

在途经本村的阜新市外环线路旁,修建文化长廊;将几年前因泉眼过旺,漫淹了大片农田而封砌的泉眼重新开凿,修筑山泉水库,与八道河治理一道,建立水上乐园,旁边建农家院,设采摘园,造蒙古包,入驻蒙古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胡尔沁说书曲目,用文化领舞,还原牧民蓝天白云、清河碧草、牛羊成群、篝火点点、歌声阵阵的牧场,让游客体验放牧、狩猎、摔跤、赛马等牧民生活,以此打造马背上的民族特有的蓝色旅游区。

蒙古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饸饹面、粘豆包……是朝代营子村蒙古族特色食物,再加上“溜达鸡”“笨鸭蛋”“土猪肉”,本地小米、地瓜和烧锅酒“沙拉懵儿”以及山中的蘑菇、榛子、山里红、木耳、沙棘等野果珍馐,合力形成“绿”“野”“土”字特色美食谱。

同时,在迎宾中,渗透民族文化大餐元素。届时,游客们可以身着民族服饰,牧马放羊,享受着献哈达、献歌、献酒的礼遇;可以在蒙古包里,拉马头琴,听蒙古剧:可以在牧场内,围着篝火,跳安代舞,吃烤全羊……可以通过采摘野果、山珍、蔬菜等体验劳动收获的喜悦……将是一幅怎样的美丽和谐的画卷啊!

向外,延展电商平台,打出“土”字号品牌,打通城乡销售链条“最后一公里” ;对内,深挖地域潜力,盘活“文”字号民族旅游餐桌。相信,这套来自民族村庄的餐饮文化“组合金风”,定能为振兴朝代营子村的经济发展推波助力。

(沙拉镇朝代营子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孙国明)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