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林业事业51年,他以岁月为笔、信念为墨,在蒙古贞的广袤大地上绘就满目葱茏;他用坚守与付出,在这青山碧林间烙印下了对林业事业的执着与深情。多年来,他先后获得“辽宁省林业建设先进工作者”“辽宁绿化奖章”“辽宁省最美老科技工作者”“阜新市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2024年12月30日,他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他就是县林业和草原局老干部支部书记、县老科协名誉会长、县老科协林业和草原局分会会长郑庆山。
半生躬耕 初心如磐强根基
1974年,18岁的郑庆山怀揣着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绿色事业的憧憬,踏入了林业工作的大门。从国营他本扎兰苗圃员工到县林业总工程师,他一步一个脚印,深入林业工作的各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2014年,已退居二线的郑庆山决定要为家乡的古树名木编纂一本详细名录。历时一年,他带领团队走遍乡镇山川,行程几千公里,寻访全县古树名木,最终编写完成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野生动植物与古树名木资源名录》。这本名录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资料汇总,更是他们对生态保护事业的执著与坚守,为后续的生态保护工作筑牢了坚实的基础。
以此名录为基础,郑庆山参与了县人大常委会《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的起草工作,为保护珍贵的生态资源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退休不歇 余晖熠熠谱新篇
2016年5月,郑庆山正式退休了,但他关心林业事业的热忱却从未减退。他担任了县林业和草原局老干部支部书记,建起了“老同志之家”“党员活动室”“老科技工作者之家”以及“老专家工作站”。在他的带领下,该局老干部支部焕发出新的活力,被评为阜新市离退休干部“六好党支部”,并获得市委、县委授予的“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19年,郑庆山当选为县老科协林业和草原局分会会长。他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各个国有林场和相关单位,在8个国有林场以及县林业和草原局“老同志之家”成功建立起9个“老专家工作站”,为老科技工作者们发挥专长筑牢了坚实阵地,成为推动当地林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的大力支持下,郑庆山积极组织老党员、老干部以及老科技工作者,历时5年,完成了全县8个国有林场的《场志》以及篇幅达77万字的《林业县志》的撰写工作,还精心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志》提供了四大类、13篇丰富文稿。
科技兴林 托举生态振兴希望
2020年,为了探索适合石质山困难造林地的造林技术,郑庆山带领7名老科技工作者,在海拔四五百米的石质山地区建立了总面积达1503亩的造林示范基地。经过深入研究和多次试验,他们采用环山水平槽整地、客土回填、针叶树容器大苗雨季栽植等先进技术,并用地膜和石子覆盖树坑,在坑埂栽种柠条、荆条等灌木增强抗旱能力,提升树苗的存活几率。
他们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片造林示范基地的苗木成活率高达95%以上,保存率保持在90%以上,为阜新市乃至整个“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石质山困难立地造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成功范例,为同类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点亮了希望之光。
当选为县老科协名誉主席,同时,被聘为市、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指挥部特邀专家以及县老科协林草业专家后,郑庆山愈发忙碌起来。在“振兴新突破,银领再行动”活动中,郑庆山积极组织全县林草系统老科技工作者,投身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发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有我”的倡议。在他的带领下,国有林场老专家工作站纷纷建设特色“示范基地”,积极参加绕阳河、细河源头治理工程建设,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思路。
多年来,作为“三沟”经验的忠实践行者和坚定传承人,郑庆山一直致力于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2024年,他撰写了《“三沟”经验与“三沟”精神初探》等两部作品,深入剖析“三沟”经验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为新时代的林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在县人民代表大会上,他郑重提交了《打造好自治县“红+古+绿”三色乡村旅游区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这份建议,承载着他对家乡发展的深刻思考与美好愿景,同时也是他新一年的奋斗方向。
“老骥伏枥不歇足,不忘初心永向前。”郑庆山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绿色的土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更多动人篇章。
(付 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