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     <<上一版    
  懿州血脉张三丰
 
 
 
数字报首页
 
 
2025-3-28
 
懿州血脉张三丰
2025-3-28
 

元明之际的道家大师张三丰是一位传奇人物,其事迹在史书记载及个人著述中颇多歧异,其行踪游止神秘莫测,籍贯众说纷纭。官方正史《明史·方伎传》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明清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并在其著述中也认定了张三丰“辽东懿州人”的说法。


家世渊远  迁徙懿州


懿州古城历经辽金元三代,存世长达360年之久,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战略地位险要。一代才女大辽皇后萧观音、道家大师张三丰两位历史文化名人就出生于此,他们在古老的懿州城积淀的厚重的文化底蕴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迹。

张三丰家世久远。据史书记载,张三丰的祖父裕贤公是东汉顺帝时“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的后裔。张道陵的先祖是协助刘邦夺得天下的“汉初三杰”之一的留侯张良。祖天师张道陵离世后,传子张衡、张衡传子张鲁。到第四代张盛的时候,迁居江西鹰潭龙虎山。

张三丰的祖父裕贤公学养深厚,尤其精通观星。据说,裕贤公一日观测星象,发现北方将大兴,于是决定举家向北迁移。宋朝末年,张氏一族迁入辽东懿州。

张三丰的父亲张居仁,名昌,字子安,亦称仲安,号白山。元太宗时,朝廷为招纳人才,曾分三科取试,子安以策论科被选中。由于他更喜爱轻松恬静的田园生活,不愿进入仕途,所以一生都生活在林间田头,亦耕亦读。

张三丰的母亲林氏早年曾生得四子,分别取名张遨、张逰、张逍、张遥,但非常遗憾,四子均不幸夭折。年过四十后,林氏又诞下二子,取名张通和张达,张通就是后来的张三丰。


史料见证  出生懿州


《明史·方伎传》(卷二百九十九之列传第一百八十七)说:“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记载张三丰是“辽东懿州人”的史料还有——郑晓(1499—1566年)的《今言》云:“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开创内丹东派的明代道家学者陆西星撰《淮海杂记》云:“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父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清代《万历野获编》《甘肃通志》《盛京通志》都记载着“张三丰辽东懿州人”。清代张三丰研究专家李西月在其编著的《张三丰先生全集》中,明确指出“张三丰东懿州人”。

张三丰亦自称其为辽东懿州人。他在《云水前集·还蜀吟》中说“六合是我家,二曜为我烛。我虽辽东人,游蜀似还蜀。”字里行间明确地告诉他人自己是辽东人,到蜀地(四川)云游像又回来一样。在《归秦》中说:“自蜀来秦不避秦,西秦久住似秦人。宝鸡石上题诗句,谁识逍遥物外身。”从蜀地(四川)又云游到西秦(陕西),在西秦住得久了就像秦人一样了。上述两首诗词中用了两个“似”字,说明张三丰既不是四川人也不是陕西人,而是辽东懿州人。综上所述,张三丰出生在懿州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辞海》是大百科全书性质的辞书,在1979年版和2010年(第六)版的“张三丰”词条中,都表述为“张三丰……辽东懿州(治今辽宁阜新东北)人”,就是采纳了当代专家所研究认定的成果。


传奇人生  懿州骄傲


阜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辽金元时期的懿州就坐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造就了多少神奇的人物!从懿州走出的道家大师张三丰,就是华夏神州的一位著名传奇人物。

辽东懿州,即今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塔营子镇,是张三丰的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与懿州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明英宗皇帝在敕封张三丰的诰命里说:“(张三丰)元朝名士,天师后昆。鹤骨珊珊,龙髯拂拂。出辽东而访道,入终南而遇师。”

据明代又一道教大师,开创内丹东派的陆西星(1520-1606年)在《淮海杂记》中记载:“三丰老仙,龙虎裔孙也。其祖裕贤公,学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与子昌隐于民间。”辽、金、元懿州治所同在一处,即今阜新县塔营子镇。其先世何以由江西的龙虎山移至辽东懿州,陆西星未说,但清代的汪锡龄在《三丰先生本传》里却点明了:“祖父裕贤公,学精星算。南宋末,知天下王气将从北起,遂携本支眷属,徙辽阳懿州。”张三丰的祖父为裕贤公,父亲是张昌,字子安,号白山,汪锡龄评说其父:“壮负其器,元太宗收召人才,分三科取土,子安赴试策论科人选。然性素恬淡,无仕宦情,终其身于林下。”从张三丰的祖父看,至晚是在金代就已从南方移居到了北方的懿州。“学能兼占象”、“学精星算”,说明张三丰的祖父学识渊博,并且很是洞知历史发展的规律。元太宗窝阔台在位13年的时间是公元1229-1241年。张三丰的父亲曾参加过元太宗的科举取士,说明张家已是懿州的老户了。

《张三丰先生本传》(汪锡龄作,录自《张三丰全集合校》)记载:“定宗丁未(公元1247年)夏,先生母林太夫人梦玄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丰神奇异,龟形鹤骨,大耳圆睛。”

元世祖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张三丰十四岁,考取秀才。第二年以“文学才识”被推荐到朝廷以备录用,但其志向不在于此。公元1264年秋,十八岁的张三丰离开家乡到大都(元都城,今北京)游览,结识了当朝政事(副宰相)廉希宪。廉公惊异,非常赏识张三丰的才识,上奏推荐他做中山博陵(今河北唐县)县令,为官从政。第二年,家里传信,言父病加重,张三丰便急速赶回懿州老家,侍奉父母。不久父母相继去世,他选择了一处风水好的墓地,安葬了父母,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张三丰便将家产交给族人,嘱咐他们代为扫墓。诸事安排完毕,便带两个童仆,束装离家而去,开始了云游悟道的人生经历。

纵观张三丰的青少年时期,基本上是在懿州度过的。他在这里受到了良好教育,研读儒、释、道,立志从道,因此说他是从懿州走出的高道。张三丰生于元定宗二年即1247年,他离开懿州时是1279年,即元朝建立并得以巩固发展的时期。而经历了辽金元近三百年之久的懿州,已沉积了丰厚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元代懿州的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留存至今的两块元代碑刻——《懿州城南学田记》碑、《大玄真宫祖碑》可为最有力的佐证。懿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厚的历史文化,元代兼容并蓄的宗教政策,都是三丰大师得以成长的重要因素。

张三丰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旷古奇人,他开创了武当道派,练就一身武当绝技,创立了内家拳,广泛地传播了太极拳,人称太极宗师。张三丰理综三教,主张三教合一,儒道双修。他提出了“古今唯两教——正教与邪教。儒、释、道虽然号称三教,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的观点。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其教义与儒家思想和释家佛理,经过长期的互相冲突与交流融合,表现出一种重要的文化特质——“和合”精神,即,彼此兼容并蓄,取同存异,达到三教合一的境界。张三丰为中国传统宗教融合发展作出了贡献。

明代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内家拳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拳,盖起于张三丰”。近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太极拳联系在一起;吴志青《太极正宗》考各家太极拳之源流,均称系丹士张三丰所传授。

《张三丰全集·前言》:“张三丰不仅擅长内丹术,而且外丹术的造诣也极其引人注目”。据载:(张三丰)“善烧炼黄白术,古今中外都称为炼丹家”。

明代崇尚道教,张三丰积功勋于大明,度众生于闹市,数受敕封。明朝十三位皇帝中,有五位皇帝先后敕封张三丰,使其声名远扬。永乐皇帝朱棣敕封他为“武当真人”;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英宗诰赠为“通微显化真人”;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宪宗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世宗敕封张三丰为“清虚元妙真君”;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熹宗加封为“飞龙显化宏仁济世真君”。

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大师受到朝廷如此重视、得到这么多皇帝敕封的情况,实属罕见。他济世救民,解人危难,惩治邪恶,其神奇故事,大江南北,到处传扬。当年从懿州走出的张三丰,通过多年的修行、布道而名震天下,流芳后世。

这是古懿州的荣光,也是阜新人的骄傲。              (摘自《懿州张三丰》)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