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1999年,17岁的梅玉林从黑龙江省奔赴阜新地区后,命运的轨迹在此与玛瑙悄然交汇。初入此行时,切片、拉料的基础技艺就让他屡屡碰壁:不听话的刻刀总爱打滑,稍有不慎便会毁掉整块原料。为将心中的图景精准复刻于石上,他白天在作坊里苦练刀工,指尖磨出厚茧仍不停歇;夜晚扎进美术班夯实功底,灯光下的身影,写满青年人的执着与倔强。
蓄力待发终遇契机。2000年,梅玉林如愿拜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王磊门下。师傅的每句点拨都随着刀锋起落,深深刻进他的心里。“玉林有天赋,更难得的是肯下苦功,”师傅的赞誉里满是期许,“他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性,这份朴实与坚韧正是匠人最可贵的品质”,在师傅的悉心教导下,梅玉林的技艺突飞猛进,对玛瑙雕刻的热爱,也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愈发深厚。从选料、设计到雕刻,他慢慢摸清了玛瑙的“脾气”,读懂了原石的“心声”。同一年,他终于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件作品《一鸣惊人》。“所有的坚持和努力都不会白费,”梅玉林感慨道。“作品给你的回馈,比任何掌声都动人。”
2013年,梅玉林个人工作室正式成立,标志着他的艺术创作迈入系统化阶段;6年后,梅氏玛瑙文化艺术馆落成,成为展示阜新玛瑙文化的重要窗口。
都说匠人有三重境界“手上有刀,眼中有石,心里有魂”,为寻这份“魂”,他远赴上海、北京等地潜心研学,将海派玉雕的柔美婉约与京派翡翠的雄浑大气巧妙融入到自己的刀法之中,这段南北求索之路,让他的艺术创作在刚柔并济中日渐成熟,雕刻风格更具底蕴和张力。
2018年,是梅玉林匠心扎根的关键节点。其作品《父爱之轮回》一举斩获“百花奖”金奖与“天工奖”最佳创意奖。这件凝聚心血的佳作,巧用4块玛瑙的天然俏色,雕琢出“初见、陪伴、托付、离别”四幕人生图景,亲情与生命轮回的深邃之美,在温润的玛瑙上静静流淌。“这份荣誉重于奖杯本身,”梅玉林动容地说,“它意味着石头里关于父爱的无声叙事被看见、被听见,它不再只是一件作品,而是真正拥有了生命,承载了情感与温度。”
多年来,梅玉林的创作题材愈发丰富多样,山水景致的清幽、花鸟雅趣的灵动,皆可入石成画。更难得的是,他将阜新本地的文化和传说精心镌刻其中。为庆祝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六十岁生日创作的《蒙古魂—— 成吉思汗》,借玛瑙的天然俏色,尽数呈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威武形象与雄才大略,以此致敬其推动多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历史功绩,也让玛瑙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每一件作品都像我的孩子,从璞玉原石到精雕成品,我是一点点看着它们‘长大’成形的。”梅玉林话语间,满是匠人对作品的珍视与深情。
谈及20余载坚守的缘由,梅玉林缓缓伸出双手:15处刀痕、8处刺孔……这些深浅不一的伤痕,既是学艺路上交过的学费,更是他执着前行的烙印。“玛瑙见证着阜新地区从‘资源枯竭’到‘文化新生’的转型。我们手艺人不过是俯下身,替它说出想说的话。”这份质朴的心意,也连接着一代代非遗传承人的执着坚守与薪火相传。
如今的梅玉林,不仅专注于艺术创作,更致力于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他在玛瑙雕刻学校任教,在工作室悉心带徒。看着学员们从握不稳刻刀到能独立完成作品,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也深知这份手艺终将生生不息。为让玛瑙雕刻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他积极推动行业交流合作,多次参加国内外玉石雕刻展览和论坛,与同行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同时,他撰写多篇关于玛瑙雕刻技艺的文章,发表于行业期刊上,为技艺的传播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
“师傅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更教会我要守住匠心。”学生马钟雨的话语里,道出了他对师傅的敬佩和感念。
今年4月,梅玉林荣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多年刀耕不辍的最好注解。自2004年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启动该称号评定以来,历经八届评选,截至2025年,全国仅有294人获此殊荣,足见其含金量之重。
“我最大的心愿,是用玛瑙刻出56个民族的文化图腾。”梅玉林眼中闪烁着光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堆砌,更是要通过艺术创作,把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之魂,凝练在方寸玛瑙间。”
如今,阜新已成为“世界玛瑙之都”,玛瑙产业在时代机遇和政策东风的助推下蓬勃向前。
作为玛瑙雕刻手艺人,最好的回应便是沉下心来,将“一根头发丝上刻六道线”的细功夫练到家。对此,梅玉林与同行们始终怀着一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让玛瑙雕刻手艺在指尖代代相传,让古老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
暮色渐深,工作台前的那盏暖黄灯光依旧清亮,刻刀在石头上轻轻划过,发出细微而坚定的声响,如时光絮语低吟着未改的初心。梅玉林将继续与同行们携手,以匠心为墨,以岁月为笺,在方寸灵石上书写关于玛瑙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