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营子村,这个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村落,近年来,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
官营子村总面积52806亩,其中耕地面积2.2万亩。这里曾经是阜新市19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十几年来,村党组织通过强党建、抓脱贫、兴产业、富村民,成功由贫困村“蝶变”成为村集体年收入过百万元、人均年纯收入4万元的富裕村。
对于普通农村、普通农民来说,幸福生活就是“耕者有其田”,是风调雨顺,是五谷丰登。对于官营子村“两委”而言则是践行初心使命,是村民共同富裕,是实现美好愿景。官营子村党总支立足实际,选好带头人,建强党组织,强化党建引领,以“一老带多新”,打造出了“一点带四区”的产业新布局:以庆年家庭农场为核心,形成了“东养殖”“南果树”“西高产高效”“北棚菜”四大产业区域。从脱贫攻坚时期的想办法、找出路,摘掉贫困帽子;到乡村振兴阶段的创模式、办产业,经济稳步发展;再到如今干事业、谋发展,实现突破振兴。官营子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官营子人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好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官营子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通过“智慧+”的创新模式,搭建智能互联大数据库土地共享平台,培育多元产业,完善社会事业,深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先后荣获“全国民族乡村振兴试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走出了一条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党员干部带头,打造发挥引领作用的“永动机”
现年62岁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庆年,2009年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任职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初心,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一老带多新”,让经验丰富的老党员带领年轻党员参与村务管理,搭建了党建、土地整合共享、产业、综合服务、文化法治、科学技术、农产品溯源共7个平台,为村民提供全面服务,引领村民创业致富,推动官营子村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因地制宜,以“特”破局。曾经,偏僻、贫穷、落后是官营子村的标签,全村三分之一的村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难啃的骨头“两委”先上,难打的硬仗党员先冲”,这是官营子村党员干部的口号。这体现在脱贫攻坚的爬沟过坎中,展示在乡村振兴的摸索前行中。怎么破局?是摆在“两委”面前的首要问题。
2013年,官营子村委会主任张庆年自掏腰包800多万元,带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庆年家庭农场。当时,张庆年已在粮食贸易行业小有成就,本可以固守田园、安享晚年,但每当他看到村子里的贫困景象,心里就感到特别难受。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改变这一切,便毅然决然地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成立了家庭农场。他知道,这是一场冒险,但看到村民们渴望改变的眼神,他决心站出来为村民闯一条新路。村主任带头干,老百姓就信得过。“‘两委’的决策我们信”“老张的意见我们听”“党员是谁?谁是党员?人人心中有党”……彼时,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此,“路子通不通‘两委’先走,办法行不行党员先试”,在官营子村形成了传统。由此,村子发展的有了组织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官营子村产值从700万元增长至1亿元;村集体资产从仅有150亩地到现在资产过亿;村民收入从人均3000元增长至人均超过4万元;村集体收入从不足2万元增长至400余万元。实实在在增加的收益让村民明白了“两委”班子心里想着谁,担当为了谁。张庆年为人低调,虽然默默做了这么多好事,但很少对村民说,更不对外炫耀,但他的担当作为被百姓默默记在了心底。 (下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