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谢红静 包利滨) 为深入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我县将保护黑土地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之策,通过加大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土壤肥力,提高蓄水保墒、抵御灾害能力,促进我县粮食持续稳产增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年初至今,县农业农村局多次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各乡镇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指导工作。同时充分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渠道,针对百姓关心的种植技术、农机作业成本、丰产增收效果、补助政策等开展科普宣传和政策宣讲,让保护性耕作观念深入百姓心中。
为推动更多农机合作社和种植农户主动选择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我县根据《阜新市2022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方案》,实行差异化作业补助政策,质量上实行远程监控平台管理,在保障作业农户利益的前提下稳步扩大生产差距。
和传统种植模式相比,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有很多优势,据阜新镇桃李村润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慧敏介绍,“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不清秆、不整地,直接播种,而且苗齐、苗壮,去年和普通地块相比,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地块亩产量明显提升。”
据了解,为切实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牢牢把握保护性耕作“多覆盖、少动土”的核心要求,在保障粮食稳产丰产的前提下,尽量增加秸秆覆盖率、减少土壤扰动。我县采用免耕播种机进行免耕播种,机械药剂除草,实现秸秆大量还田,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促进黑土地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生态目标。
据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保护性耕作是旱作农业的一项先进技术,今年我县保护性耕作任务面积85万亩,我县实际实施面积是110万亩,已超额完成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