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美娟) 近年来,随着我县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加快,无人机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农民正从“会”种地到“慧”种地转变。近日,记者在大巴镇农田看到,农户正在利用无人机喷洒大田叶面肥和农药,补充因雨量过多导致的大田漏肥现象和预防粘虫、螟虫等病虫害。
伴随着一阵旋翼轰鸣声,一架满载农药的无人机在操作员的熟练操控下缓缓飞起,在嫩绿的玉米田上方几米高的位置来回穿梭,精准地将雾化叶面肥和农药喷洒到农作物上,短时间内就完成了10多亩农田的喷洒任务,既省时又省力,赢得了在场农户的一致好评。
就无人机飞防作业的好处,无人机操作人员郭大伟在现场介绍,“无人机喷洒农药精准度高,安全、高效、便捷。人工户外高温喷药作业,很容易中毒,无人机则不存在这一问题。喷药无人机拥有GPS导航,自动规划航线,产生的雾滴接触面更大,几乎不会出现漏打的情况。一架植保无人机每天可喷洒农药面积800亩左右。无人机作业过程中,农药对作物从上到下的穿透力强、飘移少、高效环保,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
据了解,与传统作业相比,无人机不受耕作模式及区域限制,操作容易、节省用料、施肥均匀,还能减轻农药对操作人员的伤害。此外,还能降低农户的劳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很受老百姓欢迎。以前1000亩地,10名农户同时手动打药用时20天左右,现在无人机作业一天就可以完成了,省下的时间农户还可以去外面打工,赚点“外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