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占巴拉道尔吉著《美丽目饰》抄本
中国的蒙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成于元代,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是中华医药宝库中的民族瑰宝,亦是由马背文化孕育出的绚丽奇葩,于华夏杏林之中独放异彩。蒙医药的历史可追溯至瑞应寺兴建之际,在300余年的发展里,培育出4000多名蒙医药人才。2018年7月,阜新市被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正式授予 “蒙医药发祥地” 称号。
辽宁省蒙医医院蒙医药文化博物馆正式成立于2015年,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北环路123号,是目前国内外馆藏医药文物文献最丰富的藏馆之一。
蒙医药文化博物馆内藏品现有汉文、蒙古文、藏文、满文等古籍3000余部,内容涉及蒙医药、历算、文学、诗歌等。蒙医药文物2000余件,包含传统医疗器械、教学唐卡、炮制和制药器械等。馆藏珍贵文物全部是由民族文物古籍收藏家、民族文化学者,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海春生捐赠。
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陈线210延长米,以历史发展为序,分为红山文化、辽金元、明代(北元)、清代四个部分,同时以图板与文物两条展线铺开,形象直观地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蒙医药学发展的概貌及其成就。
清代中期手绘外科治疗器械图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展品有努尔哈赤御医蒙医五祖之一的绰尔济·莫尔根使用过的虎皮药包,药包用于盛装一般常见病所用成药、药勺及放血器械等治疗用具,具有防潮的功效,携带方便,被称为“马背微型医院”。绰尔济·莫尔根曾用独特的方法救治过众多伤患。例如,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的白旗先锋将军鄂硕在战斗中箭伤严重,莫尔根成功拔出箭镞并施以药物治疗;都统武拜身中30多箭,他运用成吉思汗时代的传统疗法,使武拜得以康复。在那个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蒙医正骨术的临床应用却十分先进。《清史稿》中将他誉为“神医华佗”,《盛京通志》记载他精通医学。他的医术被誉为“起死回生”,深受人们敬仰。
博物馆中收藏的古籍也十分珍贵。其中《四部医典》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精华于一体的藏医药学术权威工具书,被誉为藏医药百科全书,为藏医药学中最系统、最完整、最根本的一套理论体系,成书于8世纪末,由藏族医圣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所著。全书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疗械和疾病预防等。它对传统蒙藏医学的相互借鉴和交流起到很好的作用。
博物馆下设文献室和文献数据中心,2021年至今有序进行蒙医药古籍修复、整理出版及数字化加工项目工作,累计完成数据化古籍文献2000余册,在秉承修复可逆、最小干预、修旧如旧、保证文献安全的修复原则下对破损较为严重的6部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整理翻译出版5部关于蒙医药学方面具有研究价值的出版物——《普济杂方》《传统蒙医药方选编》《秘诀方海》《识药白晶鉴》《珊瑚验方》,经过影印、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索引、序跋、附录等具体化工作后编审定稿、出版印刷。
“保护蒙医药古籍具有历史性意义和作用,是传承和发扬蒙医药学的重要措施之一,蒙医药文献的数字化和整理出版工作是实现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蒙医药文化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同时实现全面保存和延续古籍的历史、艺术、科学的信息与价值。”海春生说。
蒙医药文化博物馆
据悉,蒙医药文化博物馆面向群众免费开放,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传承几十年至数百年的蒙医药历史、蒙医传统医用器具及蒙医药典籍,充分领略蒙医药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及其发展的悠久历史。
近年来,蒙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获良好社会效益,荣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称号,成为阜新 “蒙医药发祥地” 的闪亮名片,持续书写着蒙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新篇,让蒙医药文化这一古老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