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镇皂力营子村的清晨,总会被村头小田湾家庭农场的生机唤醒:院内,张耀文正俯身给菜畦浇水,不远处的草坪上,白色遮阳伞、摇椅、秋千被晨光镀上一层柔光,喷泉叮咚作响,偶尔传来的鸡鸣犬吠声在静谧乡间回荡。这幅乡村惬意图景,是张耀文从半生忙碌中“突围”后,为自己打造的“疗愈小天地”。如今,庭院的烟火,也温暖了更多想暂别快节奏,慢享生活的人。
2023年,50岁的张耀文踩着乡间的泥土来到阜新镇皂力营子村,只为打造一方属于自己的小庭院。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想将绷了几十年的弦儿松一松。
几十年来,她辗转于生意场:开办经营美容院、培训学校、健身房、餐馆……每天睁眼便是房租、水电、人工的琐碎事情;闭眼仍在梳理剪不断的人情往来,生活像一张密网将她裹挟。直到体检单上的“红灯”亮起,再加上整夜无眠的煎熬,让她惊醒:“得找个地方,把弄丢的‘自己’捡回来。”
“做生意的压力太大,最多时同时经营着四家餐饮店,最艰难的时候,店里只有源源不断的支出,连一分进账都没有,前前后后赔了不少钱。这期间,还得了一场病,不得不做了甲状腺切除手术。”回忆起2022年术后那段迷茫的时光,张耀文语气平静,却难掩心中的疲惫。
她坦言,那时便萌生了转变生活方式的念头,“最开始就是想歇下来,放松一下脚步,不想再那么累了。”
打造小院的日子,是张耀文亲手拆了旧生活、再垒起新生活的过程。从旧屋拆改、新房砌墙,到荒地翻耕、菜苗栽种,再到庭院布局设计,她全程亲力亲为。跟着干活的瓦匠学手艺,手掌磨出的水泡破了又长;翻地时被铁锹划伤手背,简单裹块布条便继续俯身刨土。累到直不起腰时,坐在刚铺好的石板路上看夕阳染红云朵,看着小院渐渐显露出模样,闻着风里飘来的菜苗嫩香,那些在城里辗转难眠的焦虑、自我怀疑的内耗,竟在一砖一瓦的琐碎里悄悄散了。
“有时盯着某个角落能蹲上半天,比如,想把这儿垫高几公分放藤编小桌,把那儿挖低做小水池……这些精细设计不是雇人工抡大锹几下就能搞定的,每处调整都得贴合我心里的设想,索性就自己动手。”
没学过园艺的张耀文,把对生活的热爱全“种”进了院子:南墙根围起小菜园,应季蔬菜轮番生长;院角挖好锦鲤池,铺上新购的鹅卵石,夏日里鱼儿追着光在水中游来游去;喷泉淌着叮咚碎响,映着绿草坪上的白色摇椅,像极了童话里的场景;月季爬满院墙,葡萄藤缠绕廊架,就连童年记忆里的石槽,也被她“请”回院角。它们从不说对错,只默默陪伴着她,将心里的“繁杂”一点点过滤掉。
西墙角的砖窑是张耀文特意赴南方学成的手艺,砖窑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味蕾,还开通了针对顾客的“窑烤预定”服务。她说,“烤面包这手艺,揉面要慢,醒面要等,看着面团在窑里慢慢鼓起来、变金黄,以前风风火火的急躁脾气,全被这烟火气磨软了,也磨出了实打实的日子。”
从晨光微露到暮色四合,张耀文凭着一双手,一砖一瓦垒起屋舍、一草一木栽满庭院,建成了只在儿时梦里出现过的既田园又花园般的“城堡”——小田湾家庭农场。在这里,时间好像慢了下来。她可以花一个下午,只为等一炉面包的香气;可以静静地看一本书,直到夕阳把书页都染成金色。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