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于寺镇官营子河畔,伴着觅食、飞翔的鸿雁,两台挖掘机正紧张作业,一个蓄水量7500立方米的方塘即将完工。
于寺镇官营子村土地面积5.28万亩,耕地面积2.3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风沙土面积大、分布广,沙化耕地多,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如何让沙化耕地焕发丰产之光?村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利用“以水治沙”这把“金”钥匙开启粮食丰产之门。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官营子村秉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生态综合治理示范作用,坚持水网先行、林网跟进、路网联通的原则,为我县防沙治沙蓝图描绘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结合“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建设,官营子村充分利用官营子河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实施河流截潜、水源井、方塘等水利灌溉工程,新增灌溉面积13000亩,实现了以水定绿、以水治沙的目标。
同时,官营子村积极实施沙化耕地精准治理工程,以沙化耕地治理全覆盖为目标,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稳步推进以肥改沙工作。通过实施1.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和5000亩沙化耕地保护性耕作,成功将沙地转变为良田。
站在单产提升项目区,望着眼前如火如荼的四眼大口径水井施工场面,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年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这四眼大口径水井可以灌溉周边1000亩耕地。过去在风调雨顺的年份,这片将近500亩的沙包地亩产也就七八百斤。但有了这几眼井,每亩地至少能增产1000斤。相信提高单产、实现吨田粮的目标指日可待。”
此外,官营子村还积极实施“以绿治沙”策略——利用现有空间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防风固沙林建设,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为农田提供了坚实生态屏障,更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
漫步在官营子村,随处可见樟子松、旱柳迎风摇曳,尽显勃勃生机。官营子河也迎来不少迁徙候鸟来此停歇——或戏水、或觅食、或飞翔,构成一幅绝佳的唯美生态画卷。可是上世纪末的官营子村却是另一番景象——
“北靠大沙陀,西靠牤牛河,狂风迷眼睛,井水不好喝……”这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儿,道尽了那时的官营子的生态困境。当时,官营子村土地沙化严重,农田单产产量低,农民收入微薄,生活环境差。风沙大是过去官营子村民们最忧心的事儿。
面对风沙肆虐的恶劣生态环境,以张庆年为首的官营子村民没有退缩,他们变身治沙人,开启了漫长的治沙播绿之路。挖坑、植树、补栽、浇水、管护……他们不畏艰辛、砥砺前行,誓要将绿意铺满大地。
“今天栽不完,明天栽;今年栽不完,明年栽;总要把它全都栽上。”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精神的鼓舞下,张庆年带领村民利用10年时间完成了植树造林500亩,也为全村筑起了一道郁郁葱葱的防风固沙林带。
多年来,官营子村这场防沙治沙的“接力赛”从未间断。为了让沙漠变绿洲、梦想成现实,张庆年每年都会号召村民投入两个月时间植树造林。近年来,官营子村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包括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等,共计1500亩。这些工程不仅优化了林分结构、提高了草地植被覆盖度,还全面提升林草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官营子村还积极探索针阔混交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修复模式,以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实现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升。此外,他们还开展了1000亩的公益林管护工作,并结合“两镇三村”建设,利用闲置土地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廊道,有效改善了乡村环境。
“这里林下种草,乔灌草和谐共生,针叶阔叶混交成林,这样形成的近自然生态,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效果特别好……”针对官营子村的植树造林模式,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指挥部专家瞿琳升给予高度评价,并建议在全县推广。
如今,官营子村已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渐行渐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成为常态;该村也从曾经的贫困村成功蜕变为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的小康村;曾经风沙肆虐的沙土地也变得绿意融融、生机勃勃。凝结着村民心血和汗水的防风固沙人工林如同绿色屏障,忠诚守护着这片土地,佑护着村民的安宁与幸福。
下一步,官营子村将继续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紧密结合全域苗圃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培育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森林康养等新兴业态,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