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赋能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行动开幕式...
  一名退役老兵的隐形勋章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5-7-22
 
一名退役老兵的隐形勋章
2025-7-22
 

(上接一版)

 

为兵守本色,令行禁止召必回

 

1972 年,海风的身份再次发生改变。又是一纸命令,已经拿到退役证书的海风被征集二次入伍。召必回,重整行装再返部队。从国防军工又转为解放军战士。身份变了,职务没变,还是运输班长;职责也没变,依然是运送铀矿石;作风更没变,还是那个 “拼命三郎”。

广东盛夏的高温中,由于运输的是特殊矿石,需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防护服内的温度难以忍受,汗水流进眼睛也不敢擦拭,只能靠眨眼缓解刺痛。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创造了每天在百余公里崎岖山路上往返7个来回的纪录。

最难的不是吃苦,是保守秘密。 海风的妻子孟昭霞回忆说:“随队到矿区后,我只知道他工作特殊,问他具体做什么,他就会严厉地呵斥我不该问的别问。孩子们问我爸爸是做什么的,我只能说他是个汽车兵。” 而让家人不解的是,海风坚持每周都要全家做核辐射检测,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孩子们成年。大儿子海志文记得,有次自己发烧,父亲连夜带他去省城医院做特殊检查,“医生问接触史,爸爸只说可能接触过放射性物质,再问就沉默了。”

因多年特殊工作,转业回乡后,海风多次生病住院,他的 10 根手指至今无法伸直。小儿子更是患上了脑瘫,因为看病,家中欠下了不少外债。于是有人提议他去找单位报销,他却拒绝了。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情况后,及时将他户口本上 “未服兵役” 改为 “退出现役”。当海风领取退役军人优待证后,人们第一次知道他的服役年限是 21 年零 8 个月。

 

为党守原则,用忠诚铸就平凡人生

 

在海风解封的档案里,记者看到他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誓言:“无论在任何时候,要经得住党的考验,无论任何困难工作时期,都要紧紧地依靠党,热情地执行党给我的工作”。

军人一诺千金。1979 年底,服役近 22 年的他转业了。许多战友选择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而海风却坚持回到原籍。“当兵 20 多年,只回过一次家,亏欠父母的太多了,我要回家尽孝。” 海风说。

海风被安置到县第三工业局工作。当时凭他的资历和功绩,完全可以要求更好的岗位,但他把两本退伍证书、三本受奖证书埋在箱底,只拿出了那本磨旧的驾驶证来新单位报到。当组织询问他的意愿时:“干老本行,开车就行。” 于是,这位曾为国家核工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兵,保守国家秘密,坚持党的原则,保持兵的本色,成了一名普通司机。然而同样是司机,同事们慢慢发现海风的不同之处,因为他的驾驶技术无人能比,修车技术同样一流。可有谁知道,海风在部队近22 年,创造了行车百万公里安全无事故的神话,而且他开的路几乎都是山路,他运输的材料比金子还珍贵。于是,同事们都尊称他 “海师父”,但大家也只知道他是个退伍兵,人善良、技术好、肯吃苦、话不多,没人想到这个沉默寡言的司机胸中藏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绝不占公家一分钱便宜”,这是海风给自己和儿女定下的一条 “家规”。“那一年,单位收发室的老头都因为拿不到工资不干了,可父亲却主动当起打更的。一个人干两份工作。”回忆起那段时光,海风的大儿子海志文有些哭笑不得。

“在单位看收发室期间,他每天在院里捡废弃的纸袋和瓶子卖钱,可他没把这些钱装进自己的口袋,而是全部上交给组织。我说那是你劳动所得,应该自己留着,他却说‘我捡的那些垃圾都是公家的’。” 回忆往事,妻子孟昭霞有一肚子的委屈:“我跟他这些年没享受过一点特殊待遇,苦倒是吃了不少。那几年单位不景气,家里没有收入,为了按时缴纳党费,这老头子居然偷偷把家里下蛋的母鸡给卖了。”

走进海风老兵的家里,仿佛走进了旧家具市场。因为他家所有家具都是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唯一的一台液晶电视是去年他们搬进楼房时,外孙子给买的。“这些家具都是我们结婚时置办的,他一件都不舍得扔,转业回家时,愣是从广东发回了阜新,一直用到现在。”孟昭霞说。

海风要求自己和家人勤俭持家,对他人却慷慨解囊,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抗击疫情,他都积极通过社区向组织捐献特别党费,累计已近万元。他说:“国家有难,我这个老兵和老党员得出力。”

2024 年,对于海风及其家人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当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60 周年” 纪念章送到海风家中时,不仅是邻居,就连他的妻子和儿女,才知道他曾参与过 “两弹一星” 工程。有人埋怨他这么光荣的事咋不早说,海风告诉人们:“这是不能说的光荣”。

海风的家国情怀从一开始就带着隐秘的重量,当记者问及为何多年隐姓埋名时,老人只是轻轻抚摸着纪念章上五角星和蘑菇云说:“比起那些没能看到蘑菇云升起的战友,我已经很幸运了。” 而当被问及是否后悔选择这样的生活时,海风望向窗外广场上嬉戏的孩子们:“你看他们笑得多开心。我们当年的付出,不就是为了这个吗?”

这一刻,阳光射向老人胸前的勋章,这一刻,沉默半个多世纪的蘑菇云终于显露出它应有的光芒 —— 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告诉世人:有一种忠诚,可以穿越时空;有一种奉献,甘愿隐姓埋名。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