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土地生“金” 富农民
  主动担当助创城
  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翰墨飘香润成长
  学生感受柔道魅力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1年11月5日
 
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
土地生“金” 富农民
本报记者 张  彪   王美娟
2021-11-5
 

近年来,我县把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作为创新农业经营新型主体、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使得家庭农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近日,作为其中的佼佼者——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以绝对优势,在我县第一届蒙古贞特色农产品评选中荣获“金龙奖”,农场生产的“佑安古镇”牌杂粮,更是以绝佳实力赢得人们的口碑。

今年,风调雨顺,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喜获丰收。近日,记者在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看到一派繁忙的劳动场面: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农场工人正在进行粮食加工,脱粒、筛选,准备烘干玉米,确保颗粒归仓。

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成立于2014年,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10平方米。农场不仅有装厢机、输送机、扒谷机、电子汽车衡等农机设备,还有粮食烘干生产塔两座,日烘干能力300吨,年收购能力5万吨。农场主要经营农作物种植、粮食收购、粮食加工、储存销售。现在已注册“佑安古镇”商标,获得中国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标志。

今年,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种植农作物1700亩,其中1000亩玉米,谷类、高粱和豆类共700亩。预计玉米亩产量达到1500斤至1800斤左右,谷类亩产量在400至600斤左右,豆类亩产量在300至400斤左右。

农场长期雇佣工人10余人,月工资平均4500元。农忙时节,雇佣零工大概40人左右,人均每天工资在120至200元之间,在家门口上班,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能照顾到家,着实方便了农民。

在玉米收割现场,收割机、运粮车来往于田间地头,饱满的玉米棒装满车厢。村民马金辉正在忙碌着,提起他们致富带头人姚凤刚,她充满感激,“他为人特别憨厚,我们都愿意把土地承包给他,如果我们不想承包了,他二话不说就把土地退回给我们。有的时候我们种完地了,地长得不好,我们再想把土地承包给他,他还收!村民都愿意和他打交道,他从不占我们老百姓的便宜,我们还能在农场打工,不仅活儿不太累,收入还挺可观。”

说起“佑安古镇”这一牌子,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姚凤刚给记者讲起了品牌的故事,“相传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东巡微服私访途经驻跸于此,寺庙住持于喇嘛用当地特产红谷小米、高粱米、荞麦面等杂粮精致饮食盛情款待,康熙大悦,回京后立即下旨诏于喇嘛进京,并拨国帑扩建寺院。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赐名并亲书蓝底金字雕龙立匾——‘佑安寺’,到现在已经300多年了,2016年我们注册‘佑安古镇’品牌。”

“佑安古镇”牌系列杂粮不但品牌文化历史厚重,而且营养丰富。虎掌沟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造就了谷子、荞麦、高粱、花生、玉米、红小豆、绿豆等杂粮的独特品质。介绍起自己的产品,姚凤刚打开了话匣子,“现在咱们不是为了吃饱,是为了吃好、吃得健康,所以我们要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我们的杂粮色泽、口感都很好,米香味儿特别浓。”

“佑安古镇”牌系列杂粮由东奇农场留存传统老品种,采取古法秘方种植加工的红谷小米等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检测,含有丰富的锌、硒、铁等微量元素,其中锌的含量高达27mg/kg。东奇农场生产的“佑安古镇”牌系列杂粮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2020年获得有机标志。

众多有机品牌、绿标品牌的取得,离不开于寺镇党委、政府和县农业部门的努力。于寺镇有关负责人介绍,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是于寺镇重点鼓励和扶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镇里积极帮助企业做好产业规划,根据当地独特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确定以杂粮种植、杂粮加工为主要方向;同时与上级部门积极对接,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注册绿标,开展电商培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下一步,于寺镇将继续加大对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重点在如何增加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

东奇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安全的农产品,助推农业种植由提高产量向提高质量转变,由“种得精”向“销得好”转变。为拓宽销路、打造品牌,农场走上农村电商的“直播”之路,短短的一次直播,就销售了30多单,通过让泥土生“金”带动一方百姓脱贫致富。

对于未来,姚凤刚充满信心,“我们要好好发展绿色产业,把我们的品牌做优做强做大,将来我们打算把肉、蛋、奶、瓜果、蔬菜、杂粮等都要融于‘佑安古镇’这个牌子,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让老百姓更加受益,让更多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物有所值!”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