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第一本是“增收账”。她捧起一把金黄的玉米粒,颗粒饱满的果实映着阳光,格外喜人。她说,今年,玉米平均每亩产量达到了2200斤。按照当前市场价0.91元/斤计算,每亩地收入能达到2000元,效益非常可观。并且玉米收割采用了籽粒直收、脱粒后的玉米直接运往合作企业的方式,方便快捷。
记者发现,在她身后,满载玉米的货车正缓缓启动,驶向合作企业。颗粒归仓的喜悦,写在这位女理事长晒得微红的脸上。
第二本是“就业账”。光景好,不如乡亲们感觉好。当地村民把地流转给合作社后,不少人选择留下来打工,土地流转费加工钱,两头能进账,年底一算,比在外奔波强多了。
该合作社固定用工20多人,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另外合作社经营范围广,从种地收粮到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市场销售,产业链条每延伸一截,就能多带出一批岗位。。
第三本是“发展账”。近年来,该合作社推出“你点单、我托管”的服务模式,每年托管周边乡镇土地近十万亩。今年,专门划出50亩尝试种植红薯、高粱、谷子、五彩鲜食玉米等特色品种。种植过程中,全程不打农药、不施除草剂,走绿色种植的路子。在周杰看来,“增收、就业”是眼前看得见的果,而他们要的是长远发展的根。
据周杰介绍,从五年前开始,就尝试种植无公害、不打农药的红薯、五彩玉米和小米,现在这些品类都已经注册了商标,有了自己的品牌。今年,还拓展了新产品——“嘉禾琼浆”,用自家种的五彩玉米做原料,加工成了饮料。
多年来,该合作社总结出的一系列经验,尤其在土地托管方面,形成一套成熟的从种到收的系统。该社将把这些经验分享给农民。同时,该社已成立了农商学院,根据不同方向开展飞机手、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对经营者进行思想培训和战略培训,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一份力。
田埂上的“三本账”,算的是收成,映照的是乡村振兴路上一个个扎扎实实、充满希望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