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
  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数字报首页
 
 
下一篇>> 2025-1-14
 
关于新能源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议
——在政协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第十五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2025-1-1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推动我国新能源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县充分依托县域内丰富的新能源产业资源,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引进新能源企业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县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无论是装机规模还是发电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前列。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辽宁西北部,地处北纬42 度西风带附近,位于全球风光资源的“黄金点”,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条件等方面优势,形成了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风力发电小时数最高达4000小时,光伏发电小时数最高达1800小时,均排在全省首位。目前,大唐、华润、华能等29户新能源企业投产运行,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户。新能源已投产装机容量245.7万千瓦,占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的51%。其中,风电装机容量172.1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67.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4.8万千瓦,垃圾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自2006年以来,全县新能源项目累计投资199亿元。2023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规上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21.8%。实现税收2.7亿元,同比增长13%。年发电量达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6.7%。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存在问题

县域地域广阔,具有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绿色能源的天然优势,在国家推进“双碳”战略、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背景下,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但也不能忽视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是资源再开发再利用遇到瓶颈。风能资源方面,依据我县能源发展规划,剩余可开发容量约160万千瓦。因“三区三线”划定时,按照国家自然资源部要求,我县长期稳定耕地被划为基本农田面积128万亩,致使可开发利用资源已不足160万千瓦。太阳能资源方面,《关于支持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规范用地管理有关工作通知》中明确“光伏方阵用地不得占用耕地,鼓励利用未利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发展光伏发电产业”。而我县未利用地多为沟壑,面积小且呈碎片化分布,不适宜开发集中式光伏。存量建设用地用做“增减挂钩”,无法用于集中式光伏开发。

二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还不完备。在产业链中游的制造环节难以吸引更多的大型高端制造企业落户我县,已落户的远景总装基地项目因风机订单供应进展缓慢。在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应用和市场开发难度大。县域地区的消费市场容量相对较小,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没有城市旺盛。同时,产品的售后维修、废旧产品回收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三、几点建议

一是鼓励风电企业开展“以大代小”等容量技术升级改造。依据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的文件精神,鼓励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的风电场开展改造升级。据统计,我县“十五五”期间,并网运行超过15年且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5兆瓦项目11个,总装机容量79.5万千瓦。由于机型老旧存在安全性差、发电效率低、稳定性差的低效运行问题,亟待升级改造。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鼓励风电企业开展“以大代小”等容量技改,通过风电项目采用8.5MW以上的大风机进行等容量技改。“十五五期间”预计增加投资35亿元,年发电平均利用小时数增加约800小时,企业年营业收入同比增加2.5亿元,增加地方税收近5000万元。

二是鼓励风电企业利用废弃风机点位开展增容改造或谋划新项目。鉴于目前我县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禀赋,在有限的风资源内,充分挖掘可开发空间。据测算,风电企业“以大代小”等容量技改后,一座5 万千瓦的老风电场更新后可获得原有2-3倍容量,考虑环评距离增加至700米,理论上可获得2倍以上容量。我县“以大代小”等容量技改79.5万千瓦风电后,至少可增加风电资源约160万千瓦。风电资源可开发容量可增至320万千瓦,可增加投资约132亿元,可增加产值约36亿元,增加地方税收约6亿元。要加快谋划一批能源项目,切实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是支持退役风电设备在区域间协同利用,加快培育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依托我县四园工业区远景、力达、建兴、博发等具备回收再生资源企业优势,培育引导企业发展退役新能源设备拆除、运输、回收、拆解、利用“一站式”服务模式。据测算,阜新市“十五五”期间技改后拆除1.5 兆瓦风机约1112台,用钢量为 18.9 万吨,用铜量 5000 吨,每台风机拆卸运输费用约37.5万元,预计可形成产值 15 亿元左右。市场很广阔,机遇需把握。要充分利用环保产业园优势,因地制宜布局退役设备循环利用产业集聚区,积极构建覆盖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无害处置等环节的风电和光伏设备循环利用体系,探索延伸废钢铁、废有色金属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招引落地一批新项目,补齐风电、光伏产业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最后一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县域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聚势赋能。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