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蒙古贞大地,辽宁波森特生态农场里,层层金红色谷浪随风起伏。田间,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腰,农民们弯腰挥镰……农场负责人王庆伟站在地头,笑着说:“我们一直坚持传统种植方式,谷子的种植过程中不用任何除草剂、膨大剂和催熟剂,确保了小米的品质和安全。”
考古学者在阜新查海遗址发现,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已在此种植谷类。石磨盘、石磨棒以及禾本科大狗尾草的遗存,证明了这片土地与谷子之间有着悠久而深刻的联结。8000年轮作耕种,至今,阜新仍保留5种传统小米品系。“老品种的小米,熬出来质黏味香,悬而不浮,入口爽滑,能多次凝结米油层。”王庆伟说道。红谷小米更是其中的上品。和普通黄小米不同,红谷的穗头带红,加工后颜色更深,也更香。
红谷小米为何如此受人们的青睐?王庆伟信步田间,指向几处被鸟啄食殆尽的谷穗,笑言:“瞧,它们比我们更识货——普通谷子鸟不碰,红谷穗却经常被‘偷吃’。自然的选择,最诚实。”
去年种了300亩,效益不错,今年王庆伟把规模扩大到了500亩。算下来,亩产谷子大概400斤,市场上红谷小米能卖到将近40块钱一斤。面对部分品相稍逊的小米,农场积极延长产业链,将其用作煎饼等深加工产品的原料,不仅减少了损耗,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尽管产量有限,可观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坚定了王庆伟发展壮大红谷小米产业的信心。作为阜新市土特产协会的会长,王庆伟并不止步于一心想种好谷子,把家乡的小米推出去。目前,他正积极筹办第二届“谷粟节”,借此推动阜新小米品牌化和产业化。“我们要通过这个节日,把阜新小米传承好、推广出去。这几年,我们的小米产业越来越好。接下来要研讨种什么品种、怎么传承文化、怎么做推广、怎么走出去、怎么实现产业化。”
自2015年成立以来,辽宁波森特生态农场一直坚持“无剂不催,养地五年”的理念,一切只为保留小米最本真的养分和味道。他们选种很讲究。据王庆伟讲,每年收获前,就选好个大饱满的穗子,变成辫儿,挂到房檐上过一个冬天。来年开春脱成粒,把多余的秕谷去掉,就是种子了。”有时他们还经常与几十里外种红谷的农民换种“提纯”。
沉甸甸的谷穗即将变成千家万户碗中温香的小米粥。8000年的种植智慧,在一穗一粟间传承;乡村振兴的希望,在这片金色的田野上生根发芽。这里的每一粒小米,凝结着农人的汗水与期盼,承载着岁月的故事,传递着土地的温度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