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县发现一口明代嘉靖年间铁铸古钟
  生命教育  “救”在身边
  喜迎护士节  义诊送健康
  创城在行动
  娜仁花开蒙古贞
  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促进辖区...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3-5-11
 
我县发现一口明代嘉靖年间铁铸古钟
2023-5-11
 

日前,记者在大板镇满土沟村一户农家院落里,见到了一口十分完整的铁铸古钟,它正悬挂在院子里的凉亭上。收藏这口古钟的是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海中岩。根据钟身上的铭文记载,这口古钟铸造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 距今已有490多年历史,而且应该是从山西省“远道而来”的寺庙钟。

海中岩介绍说,古钟高约85厘米,最大直径约75厘米,有数百斤重。记者走近这口古钟,仔细观察发现,该钟造型古朴,塑造精美,铭文清晰。古钟从上到下依次为钟鼻、钟顶、钟身、钟耳。钟身由凸弦纹间隔,上面铸有铭文和缠枝花纹。古钟虽然有些锈迹斑驳,但仍然可以看出铭文所记载的大体内容是:古钟的铸造原因、铸钟时间、供奉地点和捐赠功德名录等内容。其中,“嘉靖八年十月”以及“太原前卫上羊寨……”等内容清晰可辨。尤为突出的是此钟铭文里还有藏传佛教用语“六字真言”。在明代的古钟上出现藏传佛教用语“六字真言”实属罕见,更加突显出了这口钟的神奇之处和神秘之感。

据查证,太原前卫上羊寨便是现今的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娑婆乡境内。钟身铭文标注的嘉靖八年十月应该就是它的铸造时间。

海中岩介绍,所谓“钟鸣鼎食”中的‘钟’和‘鼎’,都是权势象征。他所得到的信息是,这口古钟此前一直散落在我县农村。他也是在辗转中收藏了这口古钟。

多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的查海博物馆原馆长刘保华查阅相关史料后认为:该钟是目前我市发现的年代最久远、铭文最清晰、图案及形状最精美,体积重量最庞大的明代浇铁钟。钟上铭文记载的信息也十分丰富和珍贵,对研究当地宗教和社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尤其是这口钟出现在我县境内,它背后究竟见证和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又是否与蒙古贞部落东迁有关,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探究和考证。

铁钟属于打击乐器,古属八音之一金类,是宗庙及宴会时所用的乐器。最初的钟大约是由商代的铙发展而来的。最古的钟是西周时代的。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步完善形成民族打击乐器的一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奏员包玉明对该钟进行了乐理考证,发现该钟有八个撞击点,撞击每个点都会发出不同音质,撞击钟壁不同部位,也会发出不同声音,钟声清脆悦耳、浑厚,可用于音乐演奏时的打击乐器。

这口古钟是如何从山西省境内来到阜新地区的呢?如果是在明清时期,普通人是不可能将这“庞然大物”从千里之外“托运”到东北的。

多年从事阜新蒙古族历史研究的阜新市地域文化研究会会员、阜新市政协文史专员、阜蒙县政协特聘文史专家海中岩认为,这口古钟很有可能是在300多年前,蒙古贞部落东迁中随着部落迁徙而来到今天的阜新地区。这口明代古钟的出现,可能会“牵出”蒙古贞部落东迁之前的辉煌历史,会填补蒙古贞部落东迁没有实物印证的空白。同时,也可能会牵出明朝时期长城内外静乐县人和阜蒙县蒙古贞先民之间的民族交往、融合、团结、友谊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目前,这口古钟的出现已经引起了两地政协文史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希望通过共同研究探讨这一史实,并通过大钟作为媒介,让晋西北的忻州市静乐县与辽西北的阜蒙县筑起友谊之桥,繁荣经济文化之路。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