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让黑土地再现“青春”  增产...
  提升能力强素质  筑牢基层治...
  让群众依规办事不求人 方便快捷少跑腿
  大力宣传“阜政通”  让群众...
  第一书记变身销售员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
  新闻速递
  创城在行动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3-5-12
 
我县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
让黑土地再现“青春”  增产节本助农增收
保护性耕作实施规模和实施质量均走在全省各县区前列
2023-5-12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近年来,我县在保护黑土地的肥力、潜力上下足功夫,并取得显著成效。

眼下,我县大田春播已接近尾声,秸秆覆盖还田、免耕作业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日渐受宠,年任务量由去年的85万亩增加到了今年的120万亩。

5月6日,记者在大固本镇大固本村1000多亩的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县级应用基地看到,辽阔的土地上,覆盖着一层泛黄的秸秆,仿佛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4台大型拖拉机牵引着免耕播种机,在覆盖着秸秆的黑土地上进行免耕播种。去年秋收以来,这里没有进行动土作业,不收不烧,秸秆在今年播种时还给黑土地。

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宁少辉介绍:“保护性耕作是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是相对传统铧式犁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田间耕作,通过机械化手段,保证免耕播种质量。实施保护性耕作,一是可以保护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和地表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二能够减少地表沙尘漂移、保护生态;三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四是可有效减少劳动力和机械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就是每年秋收之后,将秸秆粉碎就地铺在田间,好比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到第二年春耕的时候通过免耕、少耕的办法,减少对土地耕层的破坏,达到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作用。

阜蒙县通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马亮自2020年开始参与保护性耕作,今年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免耕播种机在铺满秸秆的大田里一次性实现施肥、清茬、播种、镇压等工序,省力省时。类似于“懒汉种地”的保护性耕作,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直接免耕播种,有效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土地实实在在的改变,让马亮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介绍:“田里蚯蚓变多了,土地在改变,相信粮食产量也会随着土壤结构的改变,会有一个大提升。”

土地养好了,合作社自然也要扩大规模。传统耕作需要整地后才能播种,保护性耕作则通过一台免耕播种机直接播种,实现节本增效,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利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马亮介绍:“集中连片的耕地更利于大型农机具作业。合作社现在采用的是重型康达免耕播种机,其优点是播种精密度高。通过合作社的轻微改型,可以同时把滴灌带铺设到地里,这样既完成了播种又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生产,提高产量。合作社今年又购置了十几台车,共投入车辆68台,总播种面积能达到5万亩。现任务完成量已过半。”

据了解,实施保护性耕作可减少作业次数2至4次,成本降低15%至20%,增产5%至15%,减少水蚀、风蚀60%以上。

既要向土地要效益,又要保护黑土地。自2020年以来,我县全面贯彻国家及省市关于《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举措,每年都超额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实施规模和实施质量均走在全省各县区前列。三年来,我县共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249.8万亩,完成任务的111%,推动县乡村级高标准应用基地建设。通过在基地开展对比试验、数据监测、技术指导、培训示范等工作,引领区域内保护性耕作高标准高质量发展。

今年,全县保护性耕作任务是120万亩,建立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6个,其中,县级基地1个、乡级基地4个、村级基地1个。我县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方式,用科技力量提高黑土地肥力,不断完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长效机制,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纪丽萍介绍:“下一步,将加大对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的扶持和指导力度,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以此推动全县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提质扩面,全面筑牢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