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沙地亦生金  农民笑开颜
  夯基础  强技能 ...
  增强安全意识提升应急能力
  新闻速递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2024-4-2
 
近年来,福兴地镇坚持走以农治沙道路,将设施农业作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治理土地沙化的重要举措,做到换班子不换蓝图,换干部不换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镇情的蔬菜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
沙地亦生金  农民笑开颜
2024-4-2
 

昔日黄沙愁满天,今朝棚内绿意浓。近日,记者在福兴地镇十家子村设施农业园区核心区域看到,整齐划一、井然林立的高标准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棚内,水果与蔬菜正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近年来我县围绕以农治沙策略为核心,通过实施设施农业,有效遏制沙地扩张,促进生态修复美丽画卷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七十年代,这片土地曾饱受沙化之苦。在胜天洼万亩方田林网修复新建项目区,望着眼前一栋栋大棚,回忆起过去的情景,福兴地镇人大主席王彦峰感慨万千:“之所以称为万亩方田,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这里土地沙化问题十分严重。为改善环境,老百姓自发地将土地划分为方块,总共有31个方块。福兴地村和十家子村占地面积达12000亩,主要种植玉米。然而,由于沙化严重,产量极低,亩产量仅七八百斤左右。每逢大风天气,尘土飞扬,土地收益微乎其微。”

近年来,福兴地镇党委、政府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治理土地沙化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为沙化土地的生态恢复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道路。在沙化土地上发展设施农业,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风蚀和水土流失,还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福兴地镇十家子村村民已经尝到了在沙地上建设大棚的甜头。十家子村土地总面积达1.9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占1万亩。在镇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党员干部带头推动设施农业建设,至今已经成功治理沙地6000亩。目前,村里拥有设施农业暖棚8000亩,其中棚内面积达到了2300亩,实现了每人一亩棚的目标。

提起设施农业给村子带来的益处,十家子村党组织书记张廷阳满心欢喜地算起了经济账:“暖棚现在的效益是每亩地4万元左右,每户能增收四五万元。现在,暖棚已经成为十家子村的支柱产业。近几年,全村集体经济从零元突破至今年的15万元。”

十家子村村民徐国辉是最早响应号召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老棚户之一。目前,他家棚内的香瓜长势喜人,预计清明节前就能上市销售。他和爱人边照料暖棚里的香瓜边介绍:“以前沙土地种苞米,一亩地最多只能产七八百斤,好年景也不过千斤。现在,我建了两个暖棚,总共6亩地,仅这一棚香瓜,纯收入就能达到6万元。今年,计划种植三茬作物,香瓜上市后,再种一棚豆角,预计能收入两三万块钱。之后,还会种西红柿,保守估计,两个棚一年纯收入至少能达到20万元。”

从“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到如今的“一方水土既能育一方产业也能养一方群众”的繁荣景象,这一转变离不开福兴地镇党委、政府的明智决策和不懈努力。该镇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精准把握经济规律。前期,福兴地镇党委、政府多次组织专家深入实地调查,通过科学测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发展策略,发现这片风沙土特别适合种植香瓜、西红柿等作物,于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从2006年第一批蔬菜大棚试验成功到如今高标准暖棚更迭,福兴地镇发展设施农业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全镇10个村中有9个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经营。目前,全镇设施农业占地面积已达2万亩。

谈及设施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王彦峰自豪地介绍:“全镇设施产值就能达到5.5亿到6亿元,年产蔬菜约12万吨,现已成为全市设施农业第一镇。在设施农业领域,生产经营者数量已达7000人左右,人均增收达到2500元至3000元。”

与此同时,自2021年以来,为阻隔风沙侵扰、改善人居环境及农业生产条件,使农田防护林体系更加完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福兴地镇党委、政府以十家子村设施农业园区为中心,围绕周边林业用地和道路系统,在周边开展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规划形成“三主十二副”林带纵横交错的林网体系,计划营造防护林带19条,建设长度4.8公里,服务面积2万亩。2023年已修复改造15条,今年计划进一步更新4条。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福兴地镇将继续以沙化土地的综合治理为核心,努力提升设施农业的质量和效益。在现有2万亩暖棚的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末,实现暖棚面积4万亩的目标。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将建立规范的育苗中心、市场和品种体系,逐步打品牌、创名牌、夺金牌,使设施农业真正成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