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     <<上一版    
  8000年龙脉与4483座山头的双向奔赴
 
 
 
数字报首页
 
 
2025-10-14
 
8000年龙脉与4483座山头的双向奔赴
——从查海第一龙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一片辽西三角山地的前世今生
2025-10-14
 
三角圣地:三座山围出的金三角·60平方公里“文明孵化器”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西部,科尔沁沙地南缘。在县域中部,有三座名山,分别是海拨高度624.6米的东骆驼山,海拨高度617.8米的老鹰窝山,海拨高度592.5米的察哈尔山(简称查海山)。它们呈三角形围坐在一起,“三山”顶峰投影点形成一个面积为8.75平方公里的三角形,是阜新的“金三角”。“三山”相依相偎,连接着阜新镇、哈达户稍镇、扎兰营子镇、沙拉镇。“三山”山体嶙峋独特,树木花草繁盛,流水潺潺,孕育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古往今来,在“三山”周边60平方公里土地上,发生了很多惊人的“大事件”。8.75平方公里“金三角”,60平方公里区域,数字看似微小,却把“山—水—人”三大史诗级地理单元统摄在同一视角:
——这是努鲁儿虎山与医巫闾山两大山余脉“握手”的交尾点;
——这是绕阳河、细河两条母亲河的正源;
——这是蒙古、华北、长白三大植物区系的会师地;
——这是绕阳河、大凌河、柳河三大流域的分水脊。
——这是中华第一村,新时器时期古村落,“三山”是古村落的“靠山”;
——这是第一块人工荒山荒坡水土保持林,以林防沙、以林固土,以林保水,科技冶山的起点;
——这是学习推广“三沟经验”的综合典型“一都”白玉都村。改过渡式梯田为水平梯田,施压缘肥,深翻土地,大垅多行密植,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农业第一村。
——这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聚焦“三山”,实施“坡改梯+保护性耕作+侵蚀沟治理”三位一体,打造高标准农田、生态经济林、山地灌木园三大示范带,为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开辟新路。
——这是三大流域之柳河流域起点“生态+山枣”点亮“两化”发展之光。
“2条山脉交尾+2条大河源头+3大流域聚首+3大植物区系交汇”的地理环境,中华第一村+科技治山起点+“一都”+当地人把它简称为“22·33·11+n”这串密码——读懂它,便读懂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及农耕文明的发展。
“两山脉夹一沟槽” 4483座山头的地理课本
距今1.2亿年的燕山运动,把努鲁儿虎山余脉从西北推来,医巫闾山余脉西南向东北斜插,两山握手“交尾”于东骆驼山,两山余脉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域布下4483座大小山头,其中有235座海拔逾500米的山峰,中间劈出一条细河沟槽。直插西北的努鲁儿虎山余脉山岭起伏,岗地密布;斜卧东南的医巫闾山余脉山势陡峭,峰峦密集;中部细河流域为沟槽缓降带。医巫闾山与努鲁儿虎山两大山脉余脉的交尾地在东骆驼山。
站在三角中心任意山顶,可一眼望见三种地貌:
北——柳河支流厚很河源头岗地起伏,草原气息扑面;
东——绕阳河流域缓降,沃野良田铺向辽河;
西南——细河峡谷深切,煤电之城烟囱与高楼林立。
一座山,三张脸,被地理学界称为“辽西微缩盆景”。
“两河”源头:一条养育史前聚落,一条托起现代城市
细河,发源于阜新镇平安地村东骆驼山东南麓,86公里干渠流经阜新主城区,最后汇入渤海,是阜新“生命线”、母亲河。今天,细河建成“锦绣山河”山地灌木园,是告诉人们爱护母亲河,让细河水更清,生活更美满。
绕阳河,源出察哈尔山北麓少等皋,120公里干渠横贯24乡镇、340个村,流域面积35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56%。
查海遗址距绕阳河源头仅2公里,遗址剖面里厚达30厘米的腐殖层,证实8000年前河水已滋养粟作农业。绕阳河源头养育了8000年前查海人,培育了查海文化。
今天,绕阳河源打造“万紫千红”乔木护岸带,古今两代人同饮一泉水。
三大流域聚首地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总面积6246.2平方千米,有绕阳河、大凌河(细河)、柳河三大流域。
人们号称的“七大山”,即大青山、西骆驼山、乌兰木图山、东骆驼山、老鹰窝山、海棠山、青龙山等,在县域西半部围成一个“ U”字形开口山环,山环的内侧是细河流域,山环的外侧,向东南属饶阳河流域,向西北分别属大凌河和柳河流域。东骆驼山位于“U”字形山环顶端弯处,三大流域呈“Y”字形。
站在骆驼山顶,向北是一望无际的柳河流域。村屯,岗地,河流向北,风光旖旎。向东是绕阳河流域,河流向东南,大地渐渐平缓,与辽河平原相接,公路,铁路,村镇,沃野良田。向西两山夹一槽,是细河流域(大凌河流域),烟囱与楼房林立,河水一路向西,细河成为医巫闾山与努鲁儿虎山的天然分界线。
若是分别登上东骆驼、老鹰窝山、察哈尔山顶峰,则会对阜新大地有全新的认识,真正感受到这是一块神奇的热土。
绕阳河流域——绕阳河流经阜新地区中部,由北而南跨24个乡,340个村,流域面积3534平方公里,是阜新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
大凌河流域——大凌河流域的细河,在阜新境流经19个乡镇,210个村,内河道长度为86千米,流域面积2283.4平方千米;牤牛河在阜新境内河道长度41千米,流域面积815.2平方千米。 
柳河流域——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福兴地、旧庙、平安地、哈达户稍镇和太平、八家子、扎兰营子镇的部分属柳河流域,流域面积935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阿哈来河,源于老鹰窝山北的厚很河。
三大植物区系会师地
“三山”是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长白植物区系三大植物区系交汇地的代表地,自然植物丰富,有植物1129种,其中高等植物898种,苔藓类植物101种,蕨类植物21种,真菌109种;保护性野生动物313种,其中:兽类16种,两栖类6种(蛙),爬行类14种,鸟类277种;昆虫类598种;蜘蛛14种。有照山白杜鹃、元宝槭、柞椴、榆、桦、鼠李、丁香、榛子、绣线菊、忍冬、夹迷、胡枝子等天然乔灌木130多种。

“三山”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发源地   在60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多个“第一”

中华第一村——查海遗址
8000年前,查海人在察哈尔山下绕阳河源头创造了“龙”文化的历史文明,中华第一龙诞生于此。
查海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查海村西南约2.5公里的漫岗上。查海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前10000年—前7000年)人类聚落址,占地面积为3万平方米。1982年,查海遗址被发现。1986年—1994年,查海遗址先后进行了7次正式发掘,发掘房址55座,灰坑和窖穴57个,墓葬13个及大量的窖穴、灰坑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猪骨、农作物的碳化粟等各类文物上千种,具有重要的的人文、科学、历史、学术研究价值。最震撼的是一条长19.7米的红褐色玄武岩“石脉龙”,被确认为迄今中国最早的龙形图腾,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1996年,查海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国保单位,编号4-0007-1-007,成为东北史前文化的高光坐标。查海人吃“三山”野果、饮“三山”泉、猎“三山”兽,把“龙”刻在聚落中心,也把“靠山吃山”写进基因。今天龙的传人“靠山养山再吃山”永续利用,可持续性发展,正是这种基因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第一块国营荒山人工造林地
1954年春,务欢池造林站(成立于1951年)暨阜新县第一造林大队,在老鹰窝山的宫家洼和平安地那汉土宋家梁营造了第一块人工林,栽种由1951年成立的国营大巴苗圃培育的油松、落叶松、侧柏苗木,造林310公顷,开启了人工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新征程,这是科技治山的起点。以此为起点,国有周家店林场在十几年时间里,在荒山荒坡营造了40多万亩山林。1975年到1982年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到林场调研取经,国家林业部在周家店林场建立国际专家接待站,老鹰窝山宫家洼成为了世界林业专家关注的焦点和取经之地。
辽宁省水土保持第一个试验工程      1954年春,辽西省阜新七家子水土保持试验站在扎兰营子乡七家子村成立,该试验站是在七家子绕阳河治理工作站基础上建立的。1954年末,更名为辽宁省阜新七家子水保试验站。
试验站在绕阳河老鹰窝山、察哈山七家子径流小区的试验研究工作从1954年5月开始,至1956年底止,采用修建土(石)谷坊,挖鱼鳞坑,经历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完成首次试验,对绕阳河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和治理措施取得成效,勘称水土保持第一工程。
生态农业发展第一村       
1964年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干部群众创造的“毛岭沟封山育林,塔子沟河边造林,招束沟坡耕地治理”经验,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总结为“三沟经验”,在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推广。1965年东北局,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又总结了学习推广“三沟”经验综合典型“白玉都”经验,也称为“三沟一都”经验。白玉都位于老鹰窝山西坡,白玉都经验给“三山”又添新亮点。1965年,东北局书记处副书记强小初,省领导黄火青、黄欧冬、白潜等在白玉都村北山义务植树栽植的油松,枝繁叶茂,向后人展示着推广“三沟”经验的成果。白玉都村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栽果种草,发展多种经营,改良土壤,选用良种,合理密植,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全国生态农业典型,1979年,获国务院嘉奖令嘉奖,1986年11月,在全国生态农业经验交流会上,白玉都村获得“三沟经验新发展 生态农业展宏图”奖旗。白玉都是镶嵌在老鹰窝山的一颗璀璨明珠。
科尔沙地歼灭战,聚焦“三山”,首战告捷         
绕阳河、细河源头保护工程固本开源。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千沟万壑”之称,“三山”肩挑的三大流域分水岭,更是水土流失重灾区。早些年,遇上极端天气,山洪裹着泥土顺坡而下,冲出千沟万壑,宝贵的水土资源白白流失。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重点工程之细河和绕阳河源头保护工程,以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拦截微径流、兴修土坎梯田和改造坡耕地为重点,以治理侵蚀沟为补充,以实现粮食稳产高产为中心,对水土流失进行系统治理。数据显示,从2023年初到现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在细河源头建设水平梯田584.96公顷、坡式梯田151.04公顷。在绕阳河源头建设水平梯田350.15公顷、坡式梯田130.20公顷。 
“坡改梯”,农机上山,免耕播种机不仅效率高,而且用保护性耕作替代了传统翻耕,使土地越种越肥。高标准农田托起了农民种粮的信心,也托稳了粮食安全和农业机械化的“底盘”。细河和绕阳河流域几个乡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工程,推动低产耕地向“吨粮田”转变,玉米每亩平均增产150公斤。
“两河”源头添新彩。在细河源头,建设以“锦绣山河”为主题的山地灌木园,形成四季有景的生态屏障。在绕阳河源头,打造“万紫千红”生态乔木园,栽植紫穗槐等护岸植物2.5公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走符合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低山丘陵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建设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三山”三大流域之柳河流域起点“生态+山枣”点亮“两化”发展之光



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之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在荒山造林绿化中,与林业产业发展相结合。2024年,国有林业科技示范林场在柳河支流厚很河源头处,三大流域接点的柳河流域一侧,哈达户稍镇新邱流域平安地西山建设680亩生态林(樟子松、油松+山枣带状混交林;国有周家店林场扎兰营子镇干支庙西山586亩生态+山枣示范区),“生态+山枣”示范基地建设,给系上绿围巾的“三山”,挂上了金项链。
金色三角的未来:文化、生态、产业三重奏;红色、绿色、古色+特色乡村旅游圈。   
文化轴:以查海“中华第一龙”为核心,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辽西史前文化走廊;
生态轴:以“三山”“金三角”为中心,申报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科尔沁沙地南缘生态屏障;
产业轴:以“生态+山枣”“生态+中草药”“松菇+林下经济”为抓手,建设百万亩生态经济林;以“三山”之绿色,查海遗址之古色,向南连接旗敖包,向东连接张三丰故居,向北连接蒙民大队红色博物馆,充分利用发挥民族特色开展好乡村旅游业,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目标。

结语



从史前第一粒粟,到现代第一台免耕播种机;从8000年前的石脉龙,到今天的“锦绣山河”园,“三山”用8.75平方公里的“金三角”和环“金三角” 60平方公里光圈带写就一部“山—水—人”的万年史诗。
读懂“三山”“金三角”“光圈带”密码,就读懂了中国北方如何在荒原上种出文明、在沙地里育出绿洲、在沟壑中捧出粮仓。
“三山”不老,龙脉永续;“三山”之间,未来已来。                      (郑庆山)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