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清晨,于寺镇扎兰村层层梯田、错落有致、充满画意。
谁能想到,几年前,扎兰村近 8000亩坡耕地是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
“山地路难走,种点粮食要牲口驮。天气旱时,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守着这块地过了半辈子光景的村民初桂民显得有些无奈。
在于寺镇,像扎兰村这样的村还有很多,分布在梁峁和山坡上,土地不保墒、不耐旱,遇到汛期,林田和耕作道路损毁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成为群众脱贫路上的“绊脚石”。
突破困境势在必行。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自2019年起,于寺镇实施小流域治理和坡耕地治理工程1.2万亩,年减少土壤流失3万吨,保水量10万立方米以上。治理区域内的粮食产量亩产增加几百斤以上,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为群众打开了致富之门。以前“地势陡、路不通”的扎兰村彻底变了模样——山洼地修得平整,沙化路直通山顶。
“机械耕种省力省时,主要地里还‘涨’粮食。”初桂民告诉记者,现在的坡耕地生产的玉米棒子,每穗重量都有五六两,亩产比过去增加500多斤。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富裕了。
如何把好事办实,确保民生工程建设不走样、不“缩水?“统筹谋划水保项目的实施、产业发展和环境整理等重点工作。同时,为了保障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积极发动群众,发展后续产业,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于寺镇副镇长韩英夫说。
于寺镇制定了坡耕地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对林地间无法耕种的撂荒地实施应改尽改政策,新修配套沙化生产及田间道路,方便了群众耕作需求。同时,对镇村公路、村庄附近存在的沟头水毁严重、排水不畅等隐患问题进行重点治理,有效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问题。
一个个水土保持项目就是绿水青山,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渠道,让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
于寺镇将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产业提升、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大力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科学涵养生态,管住地下水,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常延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