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农事渐起。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红帽子镇,数架农用无人机在飞手操控下腾空而起,向地面均匀喷洒水雾。站在一旁的杨永紧盯着盘旋的无人机,不时低头观察着飞手娴熟的遥控操作,记在本子上。
这并不是普通的农田植保作业现场,而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人社局组织的首期无人机植保技能培训班的实操课堂。3月20日,培训班正式开课。家住王府镇王府村的杨永早早来到培训现场,与近40名“同学”一起学习无人机植保技能。
现如今,无人机在撒播、施肥、植保等农业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高效作业、节省成本、环保安全等优势,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新农具”。
“人工喷洒农药每天最多50亩,无人机能完成400—500亩,效率提升8倍,成本降低50%,这就是科技的力量!”培训现场,阜新市人社局副局长孟宪刚的话让学员们都深受触动。
杨永告诉记者,自家有30亩地。近几年,农业部门每年都组织无人机植保队伍免费为自家田地进行飞防作业。看到无人机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数百亩作业面积,杨永被深深地吸引了:“那会儿就想着,要是自己能操纵这大家伙,该多带劲!”因此,得知人社部门开办免费培训班,他连忙报了名。
为期7天的课程采用“理论+实操”模式,既有植保无人机专家手把手教学,也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现场讲解法规与安全知识。考核合格者将获得辽宁省人事考试中心发放的“无人机植保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地点就设在红帽子镇政府和周边农田,确保学员春耕前就能学成结业,把新技术直接应用到田间地头。
无人机植保不仅是“田间技术”,更是“黄金产业”。当前,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而具备无人机植保操作技能的专业人才却长期短缺。孟宪刚介绍,如果能进入飞防服务企业就业,月收入预计可达8000元以上,自主创业组建植保队,一台无人机年收益超10万元。今年,阜新市飞防服务需求达300万亩次,市场潜力巨大。
学成取得技能证书后,杨永盘算着购买一台无人机:“过去种地加上打零工,一年到头才挣个两三万。学会这门技术,既照顾自家田地,还能接活儿赚钱。” (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