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诗豪”刘禹锡笔下书斋的样子。沈阳师范大学退休教师佟立在佛寺镇佛寺村自费打造这样一个“陋室”,取名禾土农家书屋,免费供村民学习、阅读。自开办以来,书屋每天都很热闹,不少村民纷纷前来“充电”。
关于书屋的名字,还蕴藏着美好寓意。佟立介绍:“土嘛,就是‘汗滴禾下土’的‘土’,就是培育禾苗的土地。我觉得农家书屋是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所以就以这个培育禾苗儿的土地为寓意,来做农家书屋的名称。”
青砖黛瓦、古韵悠悠。走进禾土农家书屋的小院儿里,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屋前清水潺潺,草棚茶桌,瓜果飘香,绿意盎然。屋内书香四溢,宽敞舒适,温馨静谧。
自2022年退休后,佟立怀着感恩之心,回到了家乡——佛寺镇佛寺村,利用所学知识和图书收藏及文化教育资源,他出资20余万元,兴建了近300平方米的集藏书、阅览、学习和交流等多功能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旨在让家乡百姓在家门口也有一处环境优雅、图书齐全的阅读空间。书屋现有藏书1.1万多册,全部免费对外开放。佟立介绍,“我从事教育工作,一生都和书打交道。退休以后,我就想把自己收藏的书送到老家,响应国家号召,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乡村文化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自禾土农家书屋开办以来,经常有中小学生、老人、村民到读书室看书,也有大学生、研究生来此进行交流、查阅资料、撰写论文。每天来书屋看书读报的人络绎不绝。佟立一边整理书籍,一边热情地招呼前来阅读的读者入座。寒暑假期间,这里则成了学生们的乐园。书屋清幽、安静,满架的书籍,无论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还是农、林、牧、副、渔……这里都能找到。
书屋里温暖静谧,书屋外绿意盎然。从空间上,佟立最大限度保留传统老屋的风格特色,利用老屋独特的举架格局进行简易装修,营造出淳朴敦厚的质感,一些民俗老物件被拂去尘埃,焕发新光彩。看书看累了,可以玩一局蒙古象棋“喜塔尔”,感受“棋”乐无穷,还可以到屋外感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佛寺村的独特魅力。村民郭双海是农家书屋的常客,一有时间,他就“泡”在书屋里。郭双海说:“我是养牛新手,有空就过来看一些养牛相关书籍,在这里学到了不少养牛知识。”
“白天忙农活,业余时间逛书屋,已成为我们村里人的一种新时尚。”谈起书屋带来的变化,佛寺村党总支书记金桂荣对于佟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金桂荣介绍:“下一步,村里计划给佟教授颁发荣誉村民证书。自从有了这个书屋,很多村民都不打麻将了,唠闲嗑的也少了。大家都结伴而行到书屋来看书,找科技、养殖方面的书籍看。”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为了补充新书,生活中佟立一直省吃俭用,把攒下来的钱都用来买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书屋建设中。佟立表示:“乡村振兴需要科技支撑和文化支撑。下一步,在经营好农家书屋的基础上,我还要进一步扩大书屋藏书量,特别是要提升科技类书籍和涉农书籍的数量,让咱农民通过学习来增加农业经营的科技含量,用知识改变命运,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农家书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乡风更文明了,邻里更和谐了,乡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厚,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汇聚了精神力量。“富口袋”和“富脑袋”二者缺一不可。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更有力、更持久的自信,用书香和文明点亮的乡村,将会更有涵养。佟立用知识的力量带给人们幸福,让凡人微光,点亮农村的璀璨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