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公文“克隆”亮剑 铲除形式主义温床
当下,个别地方和部门的公文抄袭之风,已非个别现象,而是演变成为一种必须正视的“顽疾”。从通知、决定、意见的“四海借鉴”,到报告、检查、心得的“上下雷同”;从领导讲话素材的“原封不动”,到政策方案的“简单拼凑”……种种“裁缝式”“复制粘贴式”的公文制作,不仅是对文字工作的极不负责,更是形式主义的集中体现。
公文,是传达政令、指导工作、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其价值在于结合实际、精准施策。一旦患上“抄袭依赖症”,公文便失去了灵魂,沦为空洞的文字堆砌,不仅会导致政策举措“水土不服”、贻误发展时机,更深层次看,它折射出一些干部思想僵化、能力不足、作风漂浮的严重问题。当“笔杆子”懒于思考、怠于调研、疏于动笔,甘当“甩手掌柜”,其实质是担当精神的缺失和为民服务宗旨的淡忘。这种“克隆”公文行为,既是对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政府公信的严重透支,更是对政治生态的隐性污染。
整治公文抄袭,必须亮出重拳,力求标本兼治。要将其置于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高度来审视,不仅要严查文件内容的“重合率”,更应当深挖背后不担当、不作为、不认真的思想根源与作风积弊。要强化审核把关,压实各级责任,倒逼干部深入基层、研究实情、锤炼内功,真正写出有针对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货”公文。唯有彻底铲除滋生抄袭的温床,才能让公文回归其本真价值,让朗朗务实清风充盈政坛。 (付新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