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八九十岁,为耄耋之年。耄耋老人更要注意日常的养生保健,才能安享有质量的晚年。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了普遍提高。老年人的养生保健,除了受外界物质条件的因素影响之外,日常的自我的调节和掌控也十分重要。
心胸豁达靠自己,饮食“三乎”生命基,顺其自然勤更衣,坚持步行健身体,药物调节慎求医,读书看报增记忆,天天生活有规律,人活百岁不稀奇。
一、心胸豁达
豁达大度是一个人的美德。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主张作人要豁达乐观,提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怨天、不尤人。”面对不顺心的事儿、纠结和困难,不要一味地钻牛角尖,退一步就是海阔天空。生气、窝火、发脾气,不仅让他人烦恼,更会伤害到自己。老年人要对子女进行正面教育,爱岗敬业,实实在在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不贪不义之财,不叫老年人操心,这也是做子女的一大孝心。
二、饮食“三乎”
老年人的消化系统功能下降,饮食方面要尽量做到不食用或少食用生、冷、硬的食物。即食物要烂乎、软乎和热乎,这样做身体更容易消化吸收摄入的营养。合理的饮食是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合理的饮食,不是说营养价值越高就越合理。贵州省的仡佬族老人龚来发活到了133岁。他每天吃两顿大米和玉米混合着做的饭,热乎、软乎、烂乎,容易消化吸收。老年人每顿饭只吃七八分饱,不能见好的就多吃,那样容易引起反胃疡食。营养过剩不是好事儿,反倒会伤害身体。合理搭配饮食,才能延年益寿。
三、顺其自然
人到耄耋之年,身体的各个器官逐渐衰老,免疫能力下降,很难与外界的风霜雪雨、冷热交加、寒暑更替的自然现象相抗衡,因而容易引发身体的各种病症。人与大自然共生,就要顺应自然规律,根据气候的转换、天气的变化加减衣物、调节饮食起居,保证身体各部位的正常运行。
人们常说,“不怕狂风一大片,就怕贼风一条线”,要避免身体局部受风寒侵袭。特别是在春秋两季,天气时冷时热,要及时增减衣物,保持身体的适宜温度。
四、坚持步行
据了解,步行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毛泽东同志把他的养生经验总结成四句话:“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朱德同志也十分重视散步,每天至少走两次,并达到一定的运动量,这对他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的两个脚上有许多穴位,步行会给脚部带来良性刺激,可以活血、舒经络,促进机体健康。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适量的步行运动。步行时,人的全身都会得到锻炼,促进血液、神经、消化等系统的良性运转,促进人体更加健康。
五、读书看报
老年人记忆力衰退是自然规律,但不能听之任之,要有意识地做一些事,减缓大脑的衰退,争取过一个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读书、看报,了解国家大事,都有益于增强记忆力。有的老同志以老为由,不动脑,也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问题,慢慢地变得慵懒,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老人也要勤于学习,增加记忆力、分析力和创造力,保持健康头脑,才能拥有真正的健康生活。
六、生活规律
老年人形成有规律的生活很重要。早睡早起,按时休息,适时运动,进餐定时定量,形成一种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即要作到生活规律,起居有常。
总之,耄耋老人要保持身心健康,不仅要有医生和家人的安排照顾,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希望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健康的身体,享受到温馨的晚年生活。 (白 音 金万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