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新闻     下一版>>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公告
  义诊进乡村  真情暖人心
  小康路上,阜蒙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略
  马永生深入部分乡镇调研检查脱贫攻坚工作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建设团结富裕 文明和...
 
 
 
数字报首页
 
 
<<上一篇    下一篇>> 2020年09月01日
 
小康路上,阜蒙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略
2020-9-1
 

劳动力转移就业超过 10万人,达到劳动力资源总数的三分之一,劳务经济收入30亿元左右,占到农民年总收入的六成以上。这是连续几年发生在阜蒙县的现象。

据阜蒙县人社服务中心负责同志介绍,阜蒙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呈逐年递增态势。2017年,全县35个乡镇劳动力转移就业共计 10.45万人,创劳务经济收入 27 亿元。到2019年,全县外出务工达到13.8万人,劳务经济收入达31亿元,占当年全县农民总收入六成以上。今年年初到目前,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县已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转移就业 8151人。

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是贫困地区常有的带有自发性的经济现象,正是: “父兄守家业躬耕祖辈田亩,儿郎走四方大赚天下好钱”。但是作为一个地区的一项发展战略,形成组织模式、制度模式、工作模式,是阜蒙县的创新成果。

市政协副主席、阜蒙县委书记马永生说,这是解决十年九旱地区富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重要举措,是贫困县输出与输入结合、转换发展动力的辩证思维,是脱贫攻坚中促农增收奔小康的有效方法,是以劳务经济提升县域消费能力的战略选择。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阜蒙县是农业大县,也是省级贫困县,全县64万农业人口中有劳动力资源32.5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达15万人。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里的农业生产力同样获得空前解放。但因所处丘陵浅山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加之十年九旱,全县农民增收缺乏稳定性,往往脱贫又返贫。

2017年,阜蒙县连续干旱进入第4个年头。当年6月28日,全县抗旱自救大型招聘会在蒙古贞广场举行,共有1470人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被群众称为“及时雨”。县委、县政府决定改变这种靠活动来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专门研究减产不减收、脱贫不返贫的长效机制,持续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将此项工作上升为全县的战略性工程,出台了《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从 2017 年到 2020 年,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专项行动计划”,保持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常态化。

对于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阜蒙县从上到下实行“一把手”工程,采取多措并举、部门联动、单独考核的运行机制,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培训、精准输出。全县通过调查摸底建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台账、动态管理数据库。针对劳动力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县劳动就业等相关部门合理设置培训科目,着力经营“订单培训” “联合培训”。特别是面对人口老龄化、二胎放开的实际情况,培训和输出工作瞄准家庭服务业,探索出“需求—培训—鉴定—就业—再提升”的培训模式,其中月嫂培训打造出“阳光大姐”品牌,在北京、沈阳、大连等大中城市一炮打响。

这当中,阜蒙县探索拓宽就业渠道、提供稳定就业岗位的长效之法,健全县、乡镇劳动力转移服务机构,明确工作职责,配备劳动保障协理员,专职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到省外进行考察、洽谈,对有用工意向的企业坚持“先考察、后输出”。全县对域内重点产业集群服务上门,广泛开展项目用工宣传及就业岗位对接活动。还主动邀请省内外用工企业和中介机构召开形式多样的劳务交流洽谈会、招聘会,每个年度,县级及乡镇召开大大小小劳务交流会上百场。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给阜蒙县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但阜蒙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略工程,特别成立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保障联动工作小组和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专班,专门负责引领、督办此项工作。

阜蒙县利用基层协理员、助理详细掌握农民就业意愿、培训意愿、就业去向和行程安排等。充分利用“就业通”手机APP云平台、微信公众号专题发布用工、复工、交通、疫情等信息,实施人岗对接,助力企业开复工。鼓励用工企业通过组织专车等方式为农民工返程复工实施“点对点” “一站式”直达运输服务。其中县人社服务中心建立工作责任协调机制,履行工作职责,确保服务保障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实现农民工输出有组织、健康有监测、承运有防护、到达有交接、全程可追溯,确保农民工返岗即上岗。目前,全县已向疫情低风险地区转移就业3.48万人。

阜蒙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向外输出塑造了多个劳务品牌。时下,“阜新餐饮” “阜新建筑” “阜新月嫂” “阜新护工” “阜新保安”等已成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同时,造就了一批能人,他们在全国各地创造了令人刮目的经营业绩。阜新镇桃李村农民徐占全在山东的诚信佰合集团把业务做得风生水起,年销售额已达20亿元。招束沟镇李刚在京恒(北京)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任项目经理,管理着300余人的保安团队,其中70多人来自阜蒙县。

阜蒙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输出的是困境突围的人力,回归的是东山再起的能力。其重要意义在于,出村赚钱与返乡创业形成良性循环,从“补血”转向“换血”,由内生动力推动发展动能转换。

阜新镇巨力克村原是个贫困村,山坡地,种大苞米不下雨就绝收。先是当兵,复员后到南方打工直到返乡,郭晓辉于 2016 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见过世面,想法多、思路活,带领村民将原来用于耕地的毛驴发展成肉驴等养殖产业,跟山东东阿阿胶合作,争得省侨联扶贫支持,使村民年收入中有5成来自养殖业。不仅如此,他还发展设施农业,引进客商成立农博士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把樱桃的销售价格推到当地最高点。在实现全村6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同时,他还将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发展到每年15万元左右的收益。

泡子镇怒河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洪武同样是返乡创业的成功者。这位“80后”从大连市“优秀企业家”成了阜蒙县“返乡创业先锋”。他在怒河土村流转土地成立润禾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年人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到2018年,怒河土村千亩高效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千亩高油酸酯花生种植基地、千亩酒高粱种植基地打造完成;泡子镇润禾养殖场、泡子镇润禾酒厂建成,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一体化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格局。

阜蒙县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战略,“转”出了贫困地区农民生活的新出路, “转”出了生产力机理的新动能,“转”出了小康路上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阜新日报记者 陈万久)

 
© 蒙古贞日报 版权所有     辽公网安备 21092102000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