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正值大棚移栽幼苗的关键期。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福兴地镇设施农业园区,满目皆是农忙景象。相比之下,最热闹的要数十家子村种植户李洪超的两栋温室大棚。这位多年种菜的“老把式”,今年正尝试使用宜机化种植模式。大棚里除了忙碌的工人,还有前来指导的专家、围观的种植户。
走进大棚,最直观的变化是种植布局:原本传统的南北垄方向,变成了更利于机械作业的东西垄。起垄覆膜机缓缓驶过,黑色地膜平整地覆盖在松软的土壤之上,为即将移栽的菜苗铺就了“温床”。移栽机将育好的菜苗自动植入垄上,株距均匀、深度一致;旁边一台小巧灵活的智能运输小车,不仅能装载秧苗和农资,还能通过语音指令实现前进、后退和加速……
多年来,福兴地镇设施农业发展迅猛,已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像李洪超家里就有92座温室大棚,规模大了,烦恼也跟着来了。农忙时,最多要雇60多人,一天人工费就超过万元。在一次去外地参观后,他接触到“日光温室蔬菜东西垄宜机化模式及生产作业机械化”。起初,这个新模式让他心里犯嘀咕:“改了种植方式,会不会影响产量?”但在沈阳农业大学专家详细讲解和现场演示后,他决定先拿出9个大棚“试一试”。
“以前种菜,南北垄才10来米长,旋耕机掉个头都费劲,起垄、栽苗全靠人工,两个人管理一个棚就累得直不起腰。”李洪超蹲在新起的东西向垄旁,手指量着垄宽和作业道:“现在,通过改变垄距和方向,使用机械化作业,一个棚的整地移栽,以前要3天,现在大半天就完事了,人工是实打实地省了。”
一件件“新武器”让围观的种植户啧啧称奇,李洪超却还有顾虑:“虽然这些新设备节省了不少用工成本,但这机器投入、模式改变,最终划不划算,不是光省了工钱就能算出来的。一切还得看最后的产量和品相,要是产量没上去,或者卖相不好,那省下的钱可能还补不上亏空。”
“宜机化不是把机器开进大棚就行,而是要通过农艺与农机的深度融合,让整个生产流程更加科学化。我们指导种植户通过优化光照分布、使用宜机化品种等,从长远看,也能提高作物品质。”沈阳农业大学教授孙周平的话为李洪超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当然,新模式需要一个适应期,我们也会持续跟踪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用数据说话,让农民真正敢用、会用、用得好。” (辽宁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