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民镇新民村下排山楼屯,一座看似普通的农家小院,经过主人一家人的精心打造,变成了闻名十里八乡的文化活动场所。这里锄头与书籍为伴,粮票与奖章相邻,没有喧哗与声势,如同一位沉静的乡贤,用满屋的藏品与书香,唤醒深植于泥土的文化记忆。这便是由退休干部张国梁携家人创办的“两馆一院”。
时光仿佛在此沉淀,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册一物,都凝聚着张国梁的心血。作为知名作家和诗人,作为新时代的乡贤,张国梁倾尽十余年光阴,将个人祖宅、稿费收入、半生积蓄与收藏一点点融入到打造文化庭院的梦想中,以“燕子衔泥、聚沙成塔”般的坚定执着,让这座农家小院变身为乡村文化殿堂——农耕文化传承馆、雷锋文化传承馆和增益书院。
小院大爱:从个人珍藏到乡村课堂
“这些物件放在家里只是个念想,摆出来就成了活教材。”张国梁抚摸着展柜里的物品说。这位在公务员岗位上退休的党员干部,利用祖宅庭院建设起3个场馆,将毕生收藏化作乡村文化振兴的火种。“乡亲们最初不理解,说我把钱都‘砸’在这些破旧物件上不值得。但现在,孩子们在这里知道了祖祖辈辈的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年轻人懂得了雷锋精神文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等等,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
农耕馆:会说话的老物件
走进农耕文化传承馆,时光仿佛倒流。上万件辽西农具与生活器具静静陈列,宛如一幅缓缓铺开的历史画卷。犁铧上的斑斑锈迹,是土地与岁月共同雕琢的印记;酱缸和酒坛上的深深刻痕,仿佛还回荡着当年丰收时的欢声;历经沧桑的老钟表,指针停摆在某个寻常却永恒的瞬间;那只磨损了边角的柳条箱,装着的或许是一代人远行的梦想与乡愁。端详着眼前的老物件,张国梁眼里闪着光,诗句脱口而出:“老物件铭记历史,旧时光演绎乡愁。这些老物件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要让年轻一代了解以往的历史,才能更好地立足现实,开创未来!” (下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