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靠大沙坨、西靠牤牛河、狂风迷眼睛、井水不好喝……”插向科尔沁沙地深处的于寺镇官营子村的生态环境,曾如歌谣传唱般脆弱。
官营子村有2402口人,土地面积5.2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1.3万亩,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农民生活环境差,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
今年70岁的村民李清财说起昔日风沙肆虐的情景至今心有余悸,“风沙一起,桌子、碗里先有一层沙,擦干净再吃饭,吃完了桌子上碗底印外又是一层沙。”
困则思变。如何缓解风沙漫天的窘状?官营子村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
2013年起,官营子村以“以水活村,以水美村”为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整合抗旱救灾资金、水利建设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以“节、蓄、引、调、排、管”为主线,采取外流域调水、蓄水、工程节水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真正让水更好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同时,该村全力开展“三北”防护林建设,进行植树造林500亩、退化林修复1500亩;积极探索针阔混交和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化修复模式,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实现森林资源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升;开展1000亩公益林管护工作,利用闲置土地实施绿化工程,建设生态廊道,有效改善乡村环境。
“林下种草、乔灌草和谐共生、针叶阔叶混交成林,这样的自然生态对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效果特别好……”针对官营子村的植树造林模式,我县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指挥部给予高度评价并在全县推广。
一把铁锹、一捆麦草,官营子村十余年持之以恒,硬生生地把绿洲扎在沙地面前,把风沙挡在门外。
今年,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官营子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合“全域海绵化·水润阜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利用水土资源,推动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协调发展。
在具体实施中,官营子村充分利用灌渠的便利条件,规划渠灌区灌溉改造提升工程,重点进行渠道砌衬硬化。村上对现有排渠、沟闸沟、塘坝进行清淤、扩挖、疏浚、连通,新建方塘20个、蓄水池40个,打水源井300眼,引方塘水到蓄水池,依靠自流进行灌溉;建设田间地下管网5万延长米,实现河渠、干支流相通及坑塘相连,确保引得进、蓄得住,旱能浇、涝能排;实施沙化耕地精准治理工程,以沙化耕地治理全覆盖为目标,推广“水肥一体化”模式,实施1.9万亩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和5000亩沙化耕地保护性耕作,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成功将沙地转变为良田;增加节水作物种植面积,发展棚菜产业,改种杂粮等低耗水农作物,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百姓收益。
站在湿漉漉的田埂上,官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庆年介绍说:“我们村现有林地1.8万亩,今年还将实施道路沿线绿化15公里,完成迹地还林2000亩、残次林修复2000亩,并利用现有空间完成农田防护林网,为农田提供坚实的生态防沙屏障,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4%。” (下转三版)
|